問題一:
隔壁老王跑來問你借10萬元,說5年后還你12萬。
你想著,這10萬元放在銀行,年利率也就3%,一年利息3千塊,5年利息1.5萬。老王還你12萬,你還賺了5千。自然是借的好。
懂理財知識的童鞋,立刻舉手:
“ 我知道,我知道,艾瑪你要講復利。復利就是錢滾錢。如果用復利來算,肯定不劃算。”
No. No. No.?
如果年利率3%,5年復利,最后的終值也不過是115927。只比單利多了927元。
“ 哈?!那還是借的好?”
問題二:
這些年通貨膨脹得厲害,貨幣一直在貶值。假設每年通脹率3.5%,今天的100元,多少年后,只相當于如今50元的購買力?也即,什么時候,購買力減半?
問題三:
銀行里的理財產品有日日盈、月月盈、雙月盈、年年盈,如果年利率都是5%,應該買哪一個好?
很多人都聽過單利和復利的概念,但對于怎么應用,卻不甚了了。
除了經常被提及的復利三要素——本金、時間和投資回報率——以外,艾瑪還介紹了影響收益的第四個要素。本文還對復利的應用做了簡單介紹。
文章需要些數學知識,但不影響理解。對數學沒興趣的童鞋,可以直接跳到第5段“三個問題的答案”
1. 什么是單利?
要明白“復利”,首先得了解“單利”。因為復利,其實是多個“單利”的組合。
所謂單利,即一筆錢無論存多久,只有本金計算利息。
單利利息(I)=本金(PV)× 年利率(Rn)× 年數(t)
比如,隔壁老王借10萬,年利率3%,借5年
利息 = 10萬 x 3% x 5 = 1.5萬
五年后單利終值為 10萬+1.5萬 = 11.5萬
這里的利率(Rn)是年利率。如果不滿一年,計息期數按比例計算,如50天,則是50/365; 一個月就是1/12;一個季度就是1/4。
隔壁老王借10萬,年利率3%,80天后歸還
利息 = 100,000 x 3% x 80/365 =657.53(元)
2. 什么是復利?
復利的英文是“Compound Interest”. 愛因斯坦說過這么一句在理財界廣為流傳的話:復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跡。知之者賺、不知之者被賺。
所謂復利,即除了由本金獲得利息以外,新得到的利息在下一階段同樣可以生息,俗稱“利滾利”。
比如,隔壁老王問你借的10萬元,年利率3%,借5年,?
第一年利息 = 100,000 x 3% = 3,000元
第二年利息 = 103,000 x 3% = 3,090元
第三年利息 = 106,090 x 3% =3,182.7元
第四年利息 = 109,272.7x 3% = 3,278.18元
第五年利息 = 112,550.88 x 3% = 3,376.53元
五年后復利終值:112,550.88+3,376.53=115,927.41元
童鞋們又舉手了:“這樣算太麻煩了。難道20年、30年,也這么一年一年算下去?”
自然沒有這么傻。復利的通用公式如下:
財富的未來價值(FV) = 本金( PV) x (1+ 年利率(Rn))^年數(t)
純符號版本:FV = PV x (1+Rn)^t
注:公式中最后的t為次方
隔壁老王問你借的10萬元,年利率3%,借5年,?
五年后復利終值 = 100,000 x (1 + 3%)^5 =?115,927.41元
網上直接搜索“復利計算器”,可以找到很多直接輸入關鍵數值就能出終值的小程序,非常簡便。
3. 影響復利的四大因素
童鞋很沮喪:“五年,比單利才多了927元。算什么第八大奇跡?”
先別急,再聽一個故事:
李嘉誠年輕的時候上夜校,老師跟他說:“每年存1.4萬元,年收益20%,40年以后,你就能成為億萬富翁。” 李嘉誠因此大受啟發,并努力實踐,終成華人首富。
童鞋雀躍:“哈?每年存1.4萬元,一個月不就只需要存1167塊?我現在每個月能存更多!難道就這樣等40年,我也能成億萬富翁?”
這就是復利的效果。
為什么隔壁老王那10萬塊,5年下來只多收了927元。這每年的1.4萬,40年后本金也才56萬,如何能成就億萬富翁?差異在哪里?
我們再看一下公式:
財富的未來價值(FV) = 本金( PV) x (1+ 年利率(Rn))^年數(t)
影響最后FV值的,有三個因素:
(1)本金:本金越高,未來財富越高。
這最顯然、也最簡單。
(2)年利率:年利率越高,未來財富越高
這點最難,也是很多人覺得復利最忽悠人的地方。大家都拿20%的回報來舉例,卻很少提起幾十年每年獲得20%回報率有多難。
(3)年份:時間越長,未來財富越高
最初十年,復利效果不明顯。很多人只見存錢,不見收益,加上又到了成家立業、買房買車的人生階段,生活負擔越來越重,很容易就放棄了。但是,想要看到復利的效果,就必須有足夠長的時間,而且越往后效果越顯著。
這三個要素,每一個因素的些微提升,都能大幅加快財富增長的速度。(不耐煩數字的,可直接跳過)
同樣以隔壁老王為例:
* 原例:隔壁老王問你借的10萬元,年利率3%,借5年,?復利比單利多收927元.
a. 本金提高至100萬, 年利率3%,借5年 。
? ? 單利終值 = 1,000,000 +?1,000,000 x? 3% x 5 = 150,000元
? ? 復利終值 = 1,000,000 x (1 + 3%)^5?= 1,159,274元
? ? 復利比單利多收約9,000元。
b. 本金10萬, 年利率提高至20%, 借5年?。
單利終值 =? 100,000 +100,000 x? 20% x 5 = 200,000元
復利終值 = 100,000 x (1 + 20%)^5?= 248,832 元
復利比單利多收約48,832元。
c. 本金10萬,年利率3%,時間延長至30年。
單利終值?=??100,000 + 100,000 x? 3% x 30 = 190,000元
復利終值 = 100,000 x (1 + 3%)^30 = 242,726 元
復利比單利多收約52,726元。
d. 如果三個因素都提高一些: 20萬元,合理的年利率8%,30年
單利終值?=? 200,000 + 200,000?x? 8% x 30 = 680,000元
復利終值 = 200,000?x (1 + 8%)^30 =? 2,012,531
復利后,20萬變201萬。
復利比單利多收約153萬元。
好學的童鞋又問:“艾瑪,你不是說有四大因素的嗎?公式里只有三個,第四個在哪里?”
(4)每年計息次數
復利與單利的不同之處在于利息也能產生利息。那么,如果利息收到得越早,不就能越早開始利滾利了嗎?
沒錯!加上“每年計息次數”這個因子后,復利的公式改為:
財富的未來價值?FV = 本金PV?x?(1 +?年利率Rn/每年計息次數m)^(每年計息次數m*年數t)
符號版為:FV = PV?x?(1 + Rn/m)^(m*t)
注:公式中最后的m*t為次方
隔壁老王家:20萬元,每月結一次利息,每月利息8%/12(年利率8%分12次結),30年。
單利終值?=? 200,000 + 200,000?x? 8% x 30 = 680,000元
復利終值 = 200,000?x (1 + 8%/12)^(12*30)=?2,187,146元
時間還是30年,增加了第四個因子后,比剛剛的復利終值多了17.46萬。
既然提早收利息,能帶來這么大的收獲,是不是每天結算一次利息更好?或者每分每秒都算一次利息,是不是就會多很多很多?
這種每年計息次數接近無窮多次的復利方式,稱為“連續復利”。
當連續復利的時候,復利公式改為:(不用記公式,直接看結果就成)
財富的未來價值?FV =?本金PV x 自然指數e^年利率Rn*年數t
符號版為:FV = PV x e^Rn*t
經過計算,數學家發現,一月計算一次利息和一日一次差不多,和連續復利的結果也差不多。
所以,如果年利率一樣,每月記一次利息已是最優。
4. 復利的應用——72法則
除了用來儲蓄以外,復利還能用來估算通貨膨脹后貨幣貶值的程度。
金融學里有一個72法則,是以復利為原理,用以估算投資翻倍或貨幣貶值減半所需要的時間的。
(1)投資翻倍所需要的時間
借給隔壁老王的10萬元,如果復利利息8%,什么時候才能翻倍,到20萬啊?
公式:72 / 8 (增長率)= 9年
也就是,每年收益率8%,用復利的方式,大概需要9年的時間,10萬元變成20萬元。
(2)貨幣貶值減半所需要的時間
借給隔壁老王的10萬元,按每年通脹3.5%來計算,什么時候10萬元的購買力只相當于5萬呢?
公式:72 / 3.5 (通脹率)= 20.57年
5.? 三個問題的答案
回到文章一開始的三個問題,我們試著用復利的原理來解答:
(1)問題一:隔壁老王跑來問你借10萬元,說5年后還你12萬。借不借?
根據復利的公式,當回報率為8.2%的時候,5年后能收回150,471.80元。
不考慮感情因素,如果投資能確定高于8.2%,那就自己投資吧。
(2)問題二:假設每年通脹率是3.5%,購買力減半所需時間為20.57年。
(3)問題三:銀行里的理財產品,如果年利率一樣,就買每月結算一次的最優。
6. 總結:
盡管李嘉誠的老師說,每個月存1000元,40年后,就能成為億萬富翁。但前提是每年的投資回報率需要20%。
不要沮喪。當你知道了復利的四個影響因素,你至少知道了接近億萬富翁的方法。咱們做不了億萬富翁,卻能稍微努力一下,就做到千萬富翁。
每個月咱們存3,000元,每年投資回報8%,每月結算一次,40年后,你將得到10,545,843.65元,就是如假包換的千萬富翁啦。
不過,如果算上通脹率,又杯具啦。3.5%的通脹率,20年就會購買力減半,40年減半再減半。
怎么辦呢?
記住三個因素:多存錢、多學習提高投資收益率、一直堅持下去。你做得越好,收獲就越多。
還有還有,記得每月結算利息哦!不能每月,也盡量爭取每季度或者每半年。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