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學習心理學課程分享一下:
如果把思維比喻成一條河流,一條河要流動起來,需要有3個條件:
1.河流落差產生的張力;
2.控制河流走向的河道;
3.不斷補充的源頭活水。
如果沒有落差,河水就會停止流動;如果沒有河道,河水就會失去方向;如果沒源頭活水,河水很快就會枯竭。
其實,人的思維發展也是如此。張力就是目標,河道就是行動的方法,源頭活水就是與現實的接觸。
如果沒有目標,人就不會有行動的張力;如果沒有方法,目標就只會制造焦慮,而不會引發有效的行動;如果沒有跟現實的接觸,思維就會變成頭腦中僵固的規則,而不會有什么發展。
什么樣的思維,能夠產生持續行動的張力呢?對改變而言,經常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改變很難持久。
曾有一個讀者寫信跟我討論改變的事。她已經頹廢了一段時間,為了讓自己不那么頹廢,有一天,她發誓要改變自己。
她說:“當天,我就制定了滿滿的計劃,一項項高效率地完成了。第一天,我很開心。第二天下午,我覺得有點累,沒有完成當天的任務,我很沮喪。第三天,我又開始拖延,當天一項任務都沒有完成。第四天,我開始思考這么做有什么意義?”——我的生活就是不斷完成任務的過程嗎?這些無趣的任務又有什么意義。
哦,意義。看來我缺少一點價值感,一點奮斗的理由,一點夢想。于是,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思考諸如“我的夢想是什么?”、“我活著是為了什么?”這樣的問題,我開始關心起人生的意義來。
我覺得這個讀者對人生意義的尋求也不會幫她走出怪圈,而會變成又一輪頹廢、拖延、沮喪和振作的開始。
也許你也經歷過這樣的循環:打滿雞血、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最后又回到了頹廢的狀態,等著下一次再打滿雞血。這樣的循環多了,就算有了動力,我們也會懷疑,改變是否可能。
也許你想到了,她需要有一個目標。但其實這個讀者也是有目標的,她的目標就是“我不想讓自己這么頹廢”。所以她去思考夢想和意義的話題,就是為了讓自己不那么頹廢。
可是,這個目標為什么沒有給她帶來持續的動力呢?
創造才能制造持續的張力
《最小阻力之路》,羅伯特.弗里茨(Robert Fritz),他原來是個作曲家,后來根據自己的創作經驗,開始開發創造力課程。
在這本書里,作者區分了兩種產生張力的結構:創造的結構和解決問題的結構。他說:
只有創造的結構,才能產生持續的張力,而解決問題的結構,是沒有持續張力的。
創造的結構是怎么樣的呢?
就像畫家想畫一幅畫,作曲家想作一首曲子。他有一個確切的東西想把它做出來,這既是創造的結構。
反之,如果你用的不是創造的結構,而是解決問題的結構,那么你就會陷入像剛剛我們所說的讀者所面對的那種困境。
她的目標是“別這么頹廢了”。可是,她的動力不是來自于她的目標---她前面并沒有類似完成一幅畫這樣確切的東西。她的動力來自問題本身帶來的焦慮。
只要她的努力一有成效,焦慮就會緩解,焦慮帶來的張力就會消失,張力一消失,她努力的動力就會減少,直到問題重新讓她變得焦慮,這種張力才會重新積聚起來。所以才出現了從打雞血到頹廢的不斷循環。
怎樣才能打破這種循環呢?
一些人像到的策略,是拼命夸大問題的嚴重性,通過譴責自己,制造焦慮,以獲得動力——只要問題在,那動力也總會在。
所以稍有懈怠,他們就會惡狠狠地對自己說類似“問題已經很嚴重了,如果你再不改變,就完蛋了。”之類的話。
可是,當他們這么做,在強化動力的同時,也強化了問題本身。為了保留這種動力,他們不敢讓問題好轉,只能讓自己變得越來越悲觀。
所以,也許有些人也取得了外人看來挺成功的學業或事業,但從內心里,他們并不敢認同和享受這些成功。他們需要“問題”和“挫折”作為動力,持續鞭策他們往前走。這樣的結構顯然不能持久。
到目前為止就是解決了河流的張力問題,也就是目標要制定創造性,要出一個實質的東西,一個具體的、量化的而不是寬泛的東西。那么接下來解決第二個階段的問題,控制河流走向的河道,也就是如何將目標執行下去。
我每次發奮努力,買了課程之后,焦慮就減少了一般,似乎買完課我就已經學完了一樣,行動力一點都沒有。其實這些不過都是緩解焦慮的手段,大腦分不清什么是計劃和決心,什么是真正的行動。
有時候就因為我們下了決心,做了計劃,大腦就會誤以為我們已經做過了,行動的張力就被消減了。
有一種說法是,人需要積極樂觀的幻想,來為我們的行動提供希望。所以當一件事遇到困難時,我們總是會幻想克服掉困難和達成結果之后的場景。
可是從張力的角度,積極樂觀的幻想可能也沒那么好了。因為它可能會減少你行動的動力。
比如,有一個研究就發現,幻想自己成功減肥的女生,她們的減肥成效要遠遠低于那些幻想自己會遇到困難的女生。
樂觀幻想還會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當我們感覺到幻想受到威脅時,會通過想方設法不去跟現實接觸,來努力保護我們自己的幻想。
具體的方法,WOOP思維:
WOOP 思維是什么意思呢?
W ——Wish,就是愿望的意思。你可以先想想你在本周、本月或本年需要完成的愿望。
O——Outcome,最好的結果是什么,這兩項是增加目標的張力。
O——Obstacle,設想可能遇到的障礙。
P——Plan,計劃。
注意,這個計劃就是用“如果遇到了什么障礙,我就怎么做”,這樣“如果……就……”的句式寫的。
舉個例子,我的本月愿望是:
? 想減肥2公斤;最好的結果是我減肥成功了,就可以穿我想穿的衣服了,不用整天對著鏡子神色哀傷了,走在大街上人都精神了。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可能會遇到的障礙:
我可能因為自己不良的飲食搭配,精神狀態差;
我可能看到美食控制不住自己,吃起來就忘了目標的事情;
。。。。
計劃:
如果我會因為攝入能力不夠,精神狀態差,就查詢一些健康搭配的營養餐,合理的構建營養食譜,保證每天攝入了必須的營養;
如果我控制不住自己,吃起來就忘記了自己要減肥,那我就從開始吃就不斷問自己一個問題,吃飽了嗎,保持吃飯的正念,至少能保證不吃撐;
另外如果吃起來容易吃多,我就多鍛煉消耗掉多吃的,并且每天睡前稱體重,形成反饋,偶爾吃多了也不用太在意,多鍛煉一下,下一餐少吃一些來平衡。
。。。。
按照這個計劃在每個可能的障礙面前,預埋一些行為,可以很好的解決堅持不下去的問題。
最后一個問題,源源不斷的活水:
與現實接觸,關注你能為目標,關注現在能做的事,而不是關注事情的結果。列出可以做的事情有哪些,專注的去做,保持正念,活在當下。
要知道我們總是還沒做任何事情,就開始告訴自己,我做什么都沒有用,列了這個計劃我也動不了,有什么用呢,這些都是遠的思維,要把自己拉到當下,拉到每一天,可以做什么,在自己可控制的范圍內去一步一步的做,就想一天的事情,就想今天我該做哪些,把它做完就夠了,一天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