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的母校,不是雙一流大學。
9月21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印發《關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42所學校進入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名單,95所學校進入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
這個名單出來的目的就是為了取代985、211工程,但事實上所有985學校都進入了世界一流大學名單,而大多數211學校進入了世界一流學科高校名單。依然還是行政扶持和干預的老套路。
“雙一流”大學名單公布,在大家紛紛扼腕嘆息沒有自己的母校時,有網友調侃道,“全國銷量領先的紅罐涼茶改名加多寶,里面的涼茶依舊難喝”,雖然這是網友的解嘲,但也不難看出其中的失落。
甚至于名單剛公布時,間接的創造了一個新詞語出來:“四非f4院校”,非985,非211,非一流大學,非一流學科。
有人概括音樂圈的鄙視鏈大概是這樣:搖滾>嘻哈>民謠>流行音樂>“非主流”音樂。
其實放在大學圈,這樣的鄙視鏈依然存在:985>211>普本>私本>???。
甚至連上個廁所,折紙的都要被不折紙的鄙視。
現在基本充斥的風氣是研究生瞧不起本科生,本科生瞧不起專科生,985、211瞧不起普本,普本瞧不起私本,建立在學科教育上的優越感,可這和紙上談兵又有什么區別?
/02/
母校情節很有意思,即使你在外人面前吐槽一萬句自己的母校,從師資師德講到校園環境,再到校風校訓,也聽不得別人說自己的母校半點兒不好。
深處“四非院?!钡膶W生若是聽見他人瞧不起自己的學校,總是習慣性地上去爭論一番,心虛地證明自己的母校其實是可以配得上211這個稱謂的。
“當年評選的時候,離雙一流近在咫尺,因為xx方面出了點狀況,倒在最后一步,遺憾地與雙一流失之交臂?!?/p>
“‘四非f4院?!衷鯓樱倥1频拇髮W也充斥著墮落,再不濟的大學也存在著上進?!?/p>
“據我所知,我們母校的校友誰誰誰就很厲害,別人畢業都在忙著找工作,但他還沒畢業,BAT(百度、阿里、騰訊)三家互聯網大牛就已經向他拋出了橄欖枝?!?/p>
我們不乏從非名校里走出來的人才,BAT創始人里,除李彥宏為北大高材生,其他兩位都非雙一流大學,馬云杭州師大,馬化騰深圳大學。
但從概率上來說,名校畢業的絕大多數要比非一流院校畢業的學生能力更高,發展更好,這也正是為什么一些國企名企的HR會把非一流院校畢業生的簡歷看也不看就丟垃圾桶的原因。
心理學上有個詞語,“馬太效應”,指的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優秀的人,可以去更優秀的平臺,變得更加優秀。
正如劉同所說,我們上大學的目的,在于遇見和你一樣優秀的人,然后你們一起,發光發熱。
/03/
從來沒有你的母校配不上你,只有你的努力配不上你的母校。
你當年付出了多少努力,和你同處一群學校的人基本上和你付出了同等程度的努力。
基本上沒有人自己的高考分數能夠上雙一流,卻選擇去一所非重點大學。
既然當初沒有足夠的努力,又何必在自己入學后、畢業后去苛求自己的母校呢?
雙一流大學也好,985大學也好,都在想社會傳達著一個詞“優秀”。
我們不能說沒有進入雙一流大學的人就不優秀,只能說那些通過自己的付出,進入高等學府的人都是值得敬佩的。
如果自己優秀,不管名稱頭銜怎么變,你所在的母校始終是優秀的。
不要用“沒考上大學照樣可以很牛逼”、“北大畢業還不是回家賣豬肉”的說法來麻痹自己,那些不過是失敗者自我安慰的借口。
站得高看得遠,但由于種種原因你沒能站的比別人高,這也不阻礙你發現別樣的風景。
“我的母校,不是雙一流?!?/p>
這句話等你成名回母校演講時再說出來,才很讓人振奮吧。
母校沒能被你引以為傲,那就讓母校以你為傲吧。
自己優秀,比自己在什么學校重要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