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Gap
孵化器和投資機構的投資經理,在項目交流的時候,本質上玩的都是Knowledge Gap的生意。簡單來說,投資人以過往的技術、經歷、人脈圍城一條Knowledge Gap,在與項目交流的過程中,以這條“鴻溝”去測試潛在的投資項目。投資人不可能是所有領域的專家,優秀的創業者必須要越過這條“鴻溝”,證明自己比坐在對面的投資人更懂得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和領域。而最終投資人青睞的項目,就是那些能夠越過這條“鴻溝”的項目。
如何形成Knowledge Gap?
如何形成或提高Knowledge Gap?一般投資人有來自不同領域的:媒體、技術、財務等不同背景。
- 媒體背景的投資人,權利人脈比較廣,由于之前的經歷,看過的項目也比較多。
- 技術背景的投資人,由于氣場和圈子的關系,更適合投偏Geek的項目。
- 財務背景的投資人,大多在一些中后期的投資機構。
不同背景的投資人優勢/劣勢都不同,但都是以過往的經驗形成Knowledge Gap。接下去,通過不斷地與項目交流,以及其它在線渠道獲取項目信息來鞏固、加強自己的Knowledge Gap。
項目交流
交流的過程,是投資人拿他們的Knowledge Gap與項目團隊碰撞。目的是找到那些能夠越過這條“鴻溝”的項目創始人。整個交流的過程分好幾步驟(具體可參考《項目篩選與交流》一文),項目創始人可能止步在每個階段。簡單來說,在交流過程中,我們希望看到的創始人可能有如下特質:思路敏捷、語速快、說話簡潔、能抓住重點、能夠用很簡單的話說清楚事情。
硬幣的兩面
某些情況下,越強的Knowledge Gap可能會造成投資人或投資機構的天花板。對于某些領域的固有印象太過強烈或固執,反而看不清楚那些潛在的”破壞式創新“。
創業項目交流與大腦肌肉記憶
關于孵化器與項目交流,之前已經有幾篇文章提到,具體可參考:
這里的創業項目交流與大腦肌肉記憶又是什么意思?
這里的“肌肉記憶”,指的更多是投資人對于項目的一種判斷能力。風險投資人的工作大多分為:案源接觸、項目投資、投后服務三部分。
而上游案源接觸的部分,往往又占據了大部分的時間。案源會由多種渠道過來,包括參加各類活動,或者是朋友推薦過來。投資人在與項目接觸交流的過程中,憑借的是以往的技術、經驗、人脈、知識結構。投資人會以這些積累去判斷創業者,是否有足夠的氣場。而這整個交流判斷的過程,就是某種意義上的肌肉訓練,或者說肌肉記憶。
在某一領域,投資人交流的項目數量越多,越能夠總結判斷出好的項目和創始人應該具備哪些知識結構和氣場。這個過程中,創業項目是“素材”,交流過程是“訓練”,數量越多意味著”強度越高“。當整個大腦的肌肉訓練達到一定強度之后,投資人對于好項目的判斷準確率就會大幅提高。
反過來,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看到在市場上,有大量投資人跑會,在咖啡館約見項目等。除了在圈內建立一定影響力和知名度之外,不斷地進行大腦的肌肉訓練,提高自身的判斷準確率是很關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