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身邊的真人真事,雖然只是一件很小的事,可在處理中碰到的問題,卻是我從來沒想到過的。
一個弱勢的社會底層,在使用社會資源和尋求社會幫助時,才知道多么舉步維艱,才明白自己有多渺小無力。
這事發生在一個老太太身上,老太八十多歲,生活在上海市郊的農村,身子骨挺硬朗。平時最大的愛好,就是在村子里踱來踱去,跟人閑話家長,管管閑事,日子自在安逸。
8月12日,老太太又像往常一樣踱出門,走在每天必走的村子主干道上。只是這天因為村里安裝污水管,這條路被挖開,再加上剛下過雨,泥濘濕滑,老太太毫無防備的摔了。
邊上的人一看,老太明顯腿骨摔斷,趕緊叫來老太的兒子們。好心的鄰居提醒,這個事情還是報案留個底吧,兒子們才反應過來,報了案又叫了救護車。等民警拍完照,大家把老太送上了救護車,兒子們也跟著去。
救護車一發動,車上的醫務人員就說,這腿在郊區的醫院肯定是沒法開刀,得直接送上海市區的大醫院,讓趕緊決定去哪家。大兒子聽說上海第六人民醫院的骨科特別有名,就提出去那吧,救護車就匆匆趕往市六醫院了。
到醫院已是晚上,但老太并沒有被送到急診室,兒子們覺得納悶。救護車上的人將他們帶到二樓一個醫生辦公室,這名醫生簡單看了下建議不要開刀,說年紀大風險大,就保守治療吧,又加了一句,這腿肯定是沒法再站了,以后只能坐輪椅。
兒子們聽了懵了,這么大老遠送來,還是不能開刀,就問如果堅持開刀能有幾成把握。結果這位醫生口風一轉,說今天我不值班,我是特地從家里過來給你們看的,要不你們再去急診看看吧,便又給推了出來。
兒子們就更懵了,這位醫生大晚上特地跑過來,就為了告訴他們保守治療?
回到急診,一切倒正常起來,給拍了片,安排了次日做詳細檢查。第二天醫生檢查完便確定了手術方案,也并沒提出老太不適合手術的問題。老太一家放下心來,就等著做手術了,可沒想到怪事又來了。
制定手術方案時,醫生指出老太的腿需要鋼板鋼釘固定,詢問幾個兒子用國產還是進口,由于都來自農村,考慮到費用及報銷,兒子們商量下來選擇了國產。
結果到了晚上,一個值班小醫生又過來說,鋼板有國產的,鋼釘只有進口,如果能接受次日便正常手術,不接受就只能等。那要等多久呢?醫生的回答:不知道,不確定!兒子們無奈的表示接受。
到了手術這天,家人都到齊了,焦急的等著老太的手術。沒想到醫生再次出現,說國產的鋼板要消毒,也要無止盡的等,如果想要當天手術,只能選擇進口的鋼板……
一家人只能無奈接受都用了進口材料,不是不想給老太用好的,但9萬多的手術費用,其中6萬多的進口材料無法報銷,實在是不小的負擔。但這種情況下,又有什么更好的選擇呢?
所幸,老太的手術順利,三天后終于可以出院。不過回到家,又是漫漫維權路等著他們。
老太的兒子們在派出所、安排工程的村委和施工隊之間來回奔走,想要討一個明確的說法,并且獲得應有的賠償。但村委和施工隊表示基于人道,可以給予1萬元的補償。
由于缺乏法律知識,兒子們不清楚這樣的賠償是否合理,準備再去找了解法律的親友咨詢事故的權責關系。
目前這一家子還在為這件事奔走中,前路漫漫不知盡頭也不知結果。這也是發生在小編身邊的真人真事。它真的是一件小事,可能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它也真的是一個難事,因為我們有太多疑問無處求解:
一家三甲大醫院的急救是否有標準流程?
進口醫材可以立馬手術,國產的就得等,且不知期限,這算一種選擇?
由于公共場所施工,且無提示的情況下摔倒受傷,只能意思意思補償下?
如果老太不是普通農村老太,兒子不是普通農名,會不會不一樣?
對于一些專業領域,我們普通老百姓確實比較無知,也缺乏判斷力。我們只能根據一般常識和邏輯做出判斷,來衡量我們是否被“公平”和“正確”的對待。
當我跟身邊的朋友說起這件事,很多人也都是無奈的搖搖頭,“能怎么辦?你要么就別看病了,要么只能接受”、“要索賠,你就慢慢搞吧,別把自己賠進去就行”、“這社會就是這樣啊”。
想起幾年前六六寫的《我要的只是公平》,她就自己作為普通老百姓和微博大V受到的差別對待發聲“因為我想要屬于老百姓的公平”。時隔多年,又有多少人還在為老百姓發聲呢?
就連我們普通老百姓都已接受,這社會就是這樣啊,這是不是一種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