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們相信一句話“知識改變命運,教育創造未來”。
可是隨著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越來越難,而且薪酬與讀書所投入的成本相比后,很多家長開始覺得讀書并不會帶來想要的“改變命運”的結果,于是“新讀書無用論”又開始流傳開來。
尤其是農村學子,讀大學的成本與大學畢業后的薪酬、未來發展相比,更容易讓他們得出“讀書致貧”的結論,從而做出放棄高考的決定。
我們偶爾會看到一些例子,比如北大畢業賣豬肉的,比如比爾·蓋茨退學創業成為首富的。
甚至還有極端的段子:學渣A和學霸B畢業于同一中學,學渣A沒考上大學創業,學霸B學海一路暢通直到找工作時偏巧找到學渣A創業的公司。學渣A考慮是否錄用學霸B。
這似乎也論證了,讀書未必是成功的唯一途徑。
確實,不讀書并不意味著一定不會成功。
身邊很多例子可以證明,不讀書一樣可以掙大錢,過上幸福的一生。
況且,不讀書,并不意味著他們就放棄了自己的人生,有的人其實比讀書時更努力、更拼搏。
那么,這句話到今天是否還能夠相信?
其實,對于普通人而言,還是應該相信的。
在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社會分工已經越來越細化,知識的積累促使整個社會已經慢慢由勞動密集型社會慢慢轉換為知識密集型。
讀書,只是讓我們迅速掌握技能的一種捷徑。
不讀書,確實并不一定不成功,因為成功有很多種方式。
但是,想要在相同條件下,取得人生成功,讀了書的確實會輕松很多。
這輕松,并不是說不用努力、不用拼搏。
而是,很多時候有技術傍身,可以少低頭。
有兩種人確實可以不用讀書。
一種是已經站在了金字塔頂尖的人,憑著他們手上的資源,完全可以給自己創造出一個全新的產業。該產業完全可以根據他的興趣愛好量身打造,而且還可以名利雙收。
這種人,讀書只是想去體驗一下讀書的感覺。
可是這種人往往都能在不錯的學校學一個普通人認為毫無用處的專業,比如哲學、人類學、社會學等不知道如何就業的專業。
另一種可以不用讀書的人,是完全放棄未來或者是看不到未來的人。
曾經有朋友到山區支教,特意去了非常貧困的地區。其實對于基礎教育,尤其是農村基礎教育,國家的政策是非常好的。城市里還會有購買優質教育資源的說法,在農村完全就是同樣的免費教育資源。
可是就是這樣完全免費的,中餐都是國家補貼的基礎教育,依然有家長會讓孩子隨時走出教室去打工。
據支教的朋友說,有老師去做家長工作,不要讓孩子輟學打工。
家長回答,讀書花錢。孩子已經大了,不讀書的話都已經可以打工掙錢了。
老師覺得家長誤會了,極力證明學校不僅不收取任何費用,還提供免費午餐。
家長的理由是,孩子讀書還要坐車去,要花錢的。
而且并沒有什么好的例子可以證明給他們看,讀書確實可以活得更好,還不如讓孩子早點打工掙錢,攢下彩禮錢娶妻生子。
對于普通人而言,讀書是最簡便的學會社會生存技能的方式。
雖然有其他的謀生方式,但是對于沒有背景的普通人而言,讀書可以讓自己更輕松。
通過讀書想要大富大貴,確實不可能,但是想要活得輕松平淡的普通人,這是最好的方式。
其實,這個時代給了每個人機會,努力還是可以真切改變的機會。
讀書可以改變生活狀態;不讀書的,憑自己的雙手勞動,一樣可以讓自己的生活狀態更好。
只是,讀書后,因為看到了不同的生活,看到了更多的可能,能觸摸到的天花板上限會更高。
讀書后,對于想要獲得的成功、想要爭取的生活狀態,要求會更高。
單純地只為一日三餐、結婚生子養活下一代,已經不能滿足人生的追求。
讀過書后,想要的,不僅僅是自己這一代的發展,更想為下一代創造出更好的起跑線。
所以,讀過書的人才會要求更高。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時代。
整個社會都娛樂化,非常浮躁,真正愿意好好讀書的人反而不多了。
大學生只想著拿到大學畢業證,找一份工作,最好是公務員、教師等國家單位,安安穩穩過下半輩子。
其實,并不是讀書帶來的個人發展不好。
而是讀過書的人,很難再去過那種沒讀過書的人必須日曬雨淋、求爺爺告奶奶的苦日子了。
讀過書的人,首先已經有了選擇權。
他們可以選擇做一件并不是那么辛苦的工作。
這無可厚非。
可是,做著不那么辛苦的工作,還要去跟那些風里來雨里去創業成功的人士相比,確實看起來讀書的價值就不高了。
其實,在這樣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靜下心來做好一件事,都可以成功,包括讀書。
而讀書,應該是最不需要看他人臉色的事了。
在個人都可以成為媒體的時代,知識又怎會被埋沒?
知識,依然能夠改變命運。
只是當整個社會的整體素質已經在提高的時候,很多迷茫中的大學生看不到知識廣度和深度已經遠遠超過過去的發展。
當大學的目標只是想拿一個畢業證、學位證時,知識是否能改變命運,也許自己都能夠回答。
自己的大學是否真正學到了知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