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龍貓
趕在三月《綠皮書》在國內上映之前,龍貓就有幸觀看了這部電影的正片。
看完之后,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畢竟,距離當年林肯頒布《解放黑奴宣言》(1862年9月22日)已經過去了一個半世紀,但種族歧視在那片土地上,仍然沒有徹底解決。
它就像是植根于美國文化大樹上的一塊“瘤子”,隨木而生,不僅毫無作用,反而奇丑無比。
如果說二戰中屠殺猶太人的行為是種族清洗中最殘酷、最滅絕人性的行為的話,那么美國對黑人特定的種族歧視,則是偏激的、歷史性的原因導致的報復行為。
民族或種族的經濟基礎、傳統文化、樣貌,甚至體格,在上上個世紀的移民潮中很容易被標簽化,而黑人,則是標簽化最為嚴重的一個種族。
作為一個從一開始就被販賣至歐洲大陸的黑人來說,“奴隸”這個標簽是一直存在著的種族符號。
它就像黃種人被貼上勞工的標簽,蘇格蘭人被貼上的娘炮的標簽一樣,都是由于第一代移民的刻板印象導致的。
這也就導致了他們長達數百年的壓迫和反抗。
然而,如果說,民族或許還能通過民族復興來為本民族贏得自尊和榮耀的話,那么種族似乎也能這樣去做。但事實上,實現這種復興卻是很難的。
因為,改變一個人對種族的刻板印象,幾乎要比改變他對民族的刻板印象還要困難。
1? 種族
“種族”的范圍很廣,它比“民族”的范圍大得多,也抽象地多。種族一般強調具有共同體貌特征的人群,也被稱為“人種”。
“人種”的概念是在世界被發現的時候開始產生的,始于文藝復興,直到十六世紀后才開始形成較為系統的觀念。
但是直到十九世紀,真正的人種分類才開始流行,形成了東亞人種(黃種人)、高加索人種(白種人)、尼格羅人種(黑種人)、澳洲人種(棕種人)為主的分類方式。
其中,以尼格羅人種最受歧視。
為什么會這樣呢?
因為在這四種人種里,尼格羅人種的相貌特征與猿類最相似,而且當時的非洲落后且以部落聚居生活為主,原始的生活狀態使得踏上這片土地的歐洲人將其視為未開化的種族,這種認知隨著文藝復興運動的加劇而進一步被強化。
一方面,十九世紀達爾文的著作《物種起源》推動了這種歧視的發展,另一方面,奴隸貿易的興起與興旺,也使得黑人在一開始就沒有了自由和平等的權利。
《綠皮書》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當時正值尼克松執政。那時,林肯宣言已經過去了整整一個世紀。
但正如本貓所說,雖然黑人在身份上被解放了,但其它人種對黑人的認知仍然沒有改變。他們被視為闖進城里的大猩猩,滑稽且可笑,占用著正派人種的空間和食物,并且毫無用處。
電影里提到的《綠皮書》不僅表現出了黑人在美國南部所面臨的尷尬,更向我們展示了他們隨時都可能被處以私刑的極度危險境地。
“私刑”這個概念,即使是戰后經濟發展迅速的美國,也依然屢見不鮮。
龍貓最開始接觸這個詞是在電影《紐約黑幫》里,電影講述了發生在十九世紀剛剛創建的紐約的一場動亂,在這場動亂中,不少黑人喪命于極端種族主義者的私刑之中,死相極慘。
1916年發生在得克薩斯州韋科的杰西·華盛頓私刑事件,就是種族歧視所引發的慘劇,即使在相對進步的城市韋科,這種慘劇仍然不能避免,反而變本加厲。
就算到了社會相對穩定的年代,黑人也依然在遭受著不公平的對待。
“私刑”不僅僅代表著處決,還象征著對受害者主體實施的違背法律、道德或個人意志的侵略和迫害行為。
我們不禁要問,人類文明的發展究竟還有多少艱難險阻?
2? 我們遺失了什么?
世界上很多人對于黑人的歧視,是從其父輩的種族觀念中傳承下來的,根深蒂固的觀念并沒有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改變。
即使現代社會越來越寬容,但傳統社會階級之間的隔閡和對抗,保守和開放的兩極性又形成了新的文化沖擊。我們眼見著越來越開放的社會變化,又被老一代人的傳統觀念桎梏,深陷于這種復雜而不安的環境中難以自拔。
究竟我們應該聽誰的?誰才是正確的?正確又意味著什么?
本貓實在不知道如何思考這些問題。
《綠皮書》里,黑人鋼琴家唐為了否定那個奴隸符號,坐在了高高的精致的座椅上,與前來應聘的白人托尼見面。房子里都是貴重的雕塑和精美的裝飾,一屋子的富麗堂皇,卻恰恰暴露出了唐內心的不安。
一方面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藝術家,另一方面卻因為自己的膚色而自卑,只能通過豪華充實的裝飾來填補那顆缺乏自信的心。
他為什么是個黑人,如果他不是黑人該多好?
一般人大概都有這樣的惋惜,但事實上,重點不應該是“他應該是個白人”這樣的定義上,而是該在“黑人不能是藝術家嗎”這樣的反問上。
人們在忙于給各種人下定義的同時,卻忘了從另一方面肯定“否定”的可能性。從“應該是白人,因為他是藝術家”變成“他不是白人,但仍是藝術家”。
真正的藝術家是沒有有色眼鏡的。
之所以說到我們在觀念上對一些文化的差別對待,主要是因為本貓很難忽視我們所面臨的一些現象:我們肯定了發展的必要性,但卻對文化中的短板持主觀態度。
有些人在大文化圈中支持男女平等,又反過來卻仍稱自己為男權主義;肯定了黑人應該享有同其他人一樣的權利,卻又否定了他們生活上的平等和自由;一邊積極倡導保護動植物,一邊又在屠殺和販賣動物及其器官……
仿佛這些東西只需要寫在紙上或嘴上說說就足夠了,生活和一紙宣言永遠都是兩張皮。
究竟我們遺失了什么?
在流逝的時間中,我們錯過了什么?
在一開始的人類發展史中,發展是與社會結構相對應的。起初,人們大概是想創造一個美好的社會,一個充滿和諧和規范的社會。然后,在漫長的歲月里,好與壞、對與錯、長與久等等的相對概念產生了。
人們開始有了辨識的能力,并逐步擴展自我的知識范圍,被知識所影響,并創造新的知識。
但如今看來,恰恰是復雜的規范限制了人類,沒人愿意再走回頭路。于是錯誤就接二連三的發生,并且越來越糟糕,夢魘也隨黑暗來臨而籠罩在人類的記憶里。
3? 誰創造了歷史?
《綠皮書》的最后,白人和黑人成為了很好的伙伴,就像《觸不可及》里那樣,兩個人成了很多年的朋友,只不過后者里的真實人物都是白人,而前者才真正是黑人與白人的故事。
這樣的故事本身就具有ZZ性,在影片里,黑人幾乎是毫無用處的。因為他什么也做不了,除了做鋼琴家本身外,遇到了麻煩,基本上都是白人托尼在解決問題。
唐則付給托尼不菲的薪酬,托尼為唐保駕護航。這種利益交互的關系,因為人物本身的特殊性而被單獨拿出來討論,不可否認確實有人愿意承認黑人的權利是合法的,但只要有人否定這種合法性,黑人的抗爭就永遠不會結束。
電影最后確實展現了一個相對正面的結局,在這里不做劇透,也不另行分析。關于白人和黑人的歷史矛盾已經講了很多了,而今后他們將會如何發展,一切都是未知數。
龍貓很喜歡電影中所體現的,在上世紀中期發生在美國南北部種族觀念的差異性的真實展現。盡管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它仍是現今人類社會中依然在發生的。
黑人時常會陷入尷尬的境地,不斷地與身邊的人,與整個社會環境相抗爭,他們是環境中的弱勢,即使有越來越多的人支持他們,但仍有大量的激進主義者們在否定他們的一切,包括存在本身。
然而,沒有一個人種是天生應該受到歧視的。
黑人不應該,黃種人不應該,棕種人也不應該。
歷史不應該被這樣記敘,因為這樣的記敘是骯臟、丑陋且毫無意義的。即使像《千鈞一發》里天生具有基因缺陷的主角,最終也迸發出了遠超于優秀基因的同齡人的能力。
誰也不能輕易否定一個人的可能性,更何況是用“人種”這種蹩腳的理由。并且從最初開始,這就是一個不應該被視為問題的問題。
人類創造歷史的同時,也在篡改它,美化它,龍貓不知道這種美化是意義在哪,它讓歷史看上去更好看了,卻也讓我們失去了贖罪的機會。
無論是對自然、社會還是人本身,我們不斷地奪取,不斷地失去,同時又不斷地懷疑,不斷地肯定和否定,在主義風暴中徘徊不定,主次倒置。
若一直如此下去,最終我們可能什么也得不到。我們創造了歷史,改寫了歷史,或許不久后的將來,當歷史的主流觀點改變之后,我們的歷史也將被篡改。
這或許是一個啟示,在不斷發展的世界中回音嘹亮,最終又歸于一抔黃土,悄無聲息。
對此,本貓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