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高三,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我只記得教室里吱呀的一點風也沒有的吊扇,以及課桌上堆得老高的資料書后面聽著MP3看著雜志的自己,以及高考結束的那天晚上,幾個閨蜜買了大堆的零食在阡陌家里看《色戒》。
對于那一年痛恨得仿佛永遠做不完的習題,背不完的英語單詞,弄不懂的三角函數,在它們仿如昨日的時候,卻又開始深深的懷念起來。
不會再有人在上課給你遞紙條、不會有人把試卷斜過來給你抄、不會有人在課桌下踢你暗示你班主任來了、也不會有人邀你一起去火鍋店喝啤酒一個人二十塊錢就可以喝到吐...
如今,高考成了每年六月份的酒后談資,“考試”、“分數”、“單詞”這些也成了青春的代名詞。
我們懷念的真的是那段沒有盡力的青春嗎?
?還是再也回不去的那段單純美好的日子。
《最好的我們》里,面對文理分科貝塔問耿耿到底應該怎么選擇的時候,耿耿說:“以前我覺得只要開心就好了,但是現在我也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是啊,一邊是怎么也解不了的數學題,一邊是喜歡的有物理天賦的男生,對于未來和愛情都沒有百分百把握回報的時候,她猶豫了。
只是后來她還是選擇了愛情。
也許,這就是青春。
簡單在發現喜歡的韓敘和另外一個女生有曖昧的時候,她哭著說:“一廂情愿,就要愿賭服輸。”
那是她喜歡了很多年的男生啊,為了他考上同一所高中,為了他選擇了薄弱的理科。只是,又怎么樣呢?她終究輸了愛情。她只有選擇接受,然后回到本該屬于她的軌道。
很多人說并不是所有人都像耿耿和余淮那么幸運,喜歡的那個人碰巧就喜歡著自己。更多的是,默默地暗戀著的那個人卻在愛慕著另外一個人。
是啊,這就是青春啊。
在很多年后的今天,想起那段或歡喜或苦悶或疼痛的青春時,無論當時多么的不堪與辛酸,都成了滿滿的不舍與回憶。
因為,我們再也回不去了。
就像耿耿說得,那一年,你是最好的你,我卻是在很多年后才成為最好的我,而在最好的我們之間,卻隔著整整一個青春。
所以,想起那年的夏天,那年的我們,才會如此如此懷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