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為孩子立界限
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偷吃了禁果之后,受處罰時亞當說是夏娃誘惑了他,亞當則說是上了那條蛇的當。人類從一開始都會為了拒絕為自己生活做主,也不肯承擔責任。我們做為父母的任務之一就是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有責任感、自制力、自主性等等優秀品格的人。這就需要讓孩子了解并做到什么是我的,我應該做什么,我應該怎么做。
什么是界限
界限的意思是說要界定一個人的所有權的這個界線,就是說什么是我需要負責任的,這個范圍里頭是我需要自己管理自己的,這包括行為、態度、情緒這些責任。簡單的說什么是我要負責的,什么不是我的責任,界限以內是我需要負責的,界限以外是不我負責的。打個比方就好像有一個花園,界限就是這個花園的籬笆墻,這個籬笆墻就圈出了一個空間,讓我們知道說這里面的地方是讓我自己掌管的,而且花園里面花草的生長的情況是我需要負責的,所以這個籬笆墻就是我們所講的界限。
如何為孩子立界限
教導
排在首位的應該就是教導了,從孩子呱呱墜地需要什么只能用哭來代替,到可以他們教導扣扣子,系鞋帶等等一系列的生活技能。同樣界限也是可以通過教導的,讓孩子們懂得什么時間說“不”,因為界限他不是個神秘,摸不著邊際的東西。界限的概念和原則是非常清晰明確的。如我家的大寶會告訴他的妹妹:“你不要玩我的樂高,那是最喜歡,我不想讓你玩”,即使我在旁邊也只能勸勸,你就讓妹妹玩會唄,但如果他真的不同意,我也會尊重。因為的確開始說過這方面的,妹妹可以玩他的小車、球,但是不能玩他的樂高。這是他的界限。
榜樣
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應該是榜樣的力量,我們沒有辦法給出我們沒有東西,就像我們沒有辦法叫醒裝睡的人。在孩子很小的時間,他就是通過模仿來學習的,他不去分辨正確錯誤,只會全部拿來模仿。太多的父母抱怨孩子光看手機、電視,不知道主動學習。可卻沒有去找根源,沒有看到家庭的環境氛圍。自己一手拿著手機,一手拿著遙控器卻大聲吆喝,讓孩子進屋去學習。
內化
榜樣的力量并不是說你是父母才表現出來的,隨時隨刻,孩子會學習我們做的事情大于我們說的事情,孩子比我們自己觀察的仔細,很多被我們內化的東西,自己沒有感到到,卻被孩子拿來全部的“照抄”。
那我們就要來說說內化了。在我們剛學開車的時間,眼睛都不敢眨,一到剎車或者需要停下來的時間還是手忙腳亂,但當我們把這個開車的技能用熟悉之后,不僅可以熟練的剎車、轉向、躲避行人還可以邊開車邊說話,這就是我們把開車的技能內化的結果。界限也一樣,我們可以幫助孩子把界限做到內化。比如我們每次都允許孩子看電視20分鐘,時間久了之后,孩子可以做到不用我們再督促看20分鐘后電視主動關掉。
為孩子立界限中的那些坑
這方面的原因很多,比如依賴孩子、太多人同孩子、認為“愛”與“相異”是對敵、忽視和爆發等等。
很多人都知道讓孩子上幼兒園一開始的“離園焦慮”,我見過不少剛開始的時間,孩子在門內哭,家長在門外哭,過了很久竟沒有什么改善,真的需要我們深思,這真的是孩子離不開我們嗎?還是我們離不開孩子?當父母需要孩子的親近和感情來滿足自己得不到的滿足和需求時,問題就產生了。孩子不知不覺習慣給父母帶來這樣的溫暖和聯系時,這不是孩子愿意承擔的,他只是被推上了這個位置。因為在孩子心中,讓父母滿意是天職。
還有的孩子只要在父母大聲呵斥的時間才會停下,這是為什么嗎?有的家長美名其曰的說:不能每次都說他,我都給他攢到一起。豈不知這樣的套路,恰恰中了孩子“陷阱”,他愿意享受9次的自由和一次的呵斥,這樣對于他來說時很合算的。
育兒就是萬里長征,而且一直是個動態的過程,不存在什么水到渠成,除非哪一天我們覺得完成責任而已。
但這又何嘗不是修煉自我的過程,育兒育己,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