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臨睡前我們家丫頭跟我講故事:“我和班里的桑桑等三個同學屬于這樣的朋友,就是我在微信里問他們,延禧攻略看了么?她們說看了,我問她們紅樓夢看了么?她們說看了!然后就沒事了。但是我微信問然然同學就不一樣了,我們會說:你喜歡秦嵐么?喜歡!你喜歡吳謹言么?喜歡!等等好幾個演員呀、角色呀,我們都喜歡。我們有時候還會不約而同的發同樣的消息,就是我正準備給她發的信息,結果她也正在給我發,結果發現倆人發的內容一模一樣。還有紅樓夢,我問大觀園你喜歡么?她說喜歡,喜歡哪個角色……”孩子巴拉巴拉在哪興奮的講著她和同學的故事,手舞足蹈的打著各種手勢,一臉的興奮??看得出來,五年級的她已經不自覺的感受到朋友之間的差異,雖然都是好朋友,但是總覺得有的能聊的很多,而有的只能問候問候!
我們一起分析了一下兩者的差別,我說:“桑桑她們和你之間無非就是在文學方面深度的不同,至少古典文學你們能聊的不多,也許其他方面,比如足球?,你們是一個隊的,就有點共同語言。而然然,恰好在文學方面尤其是紅樓夢、熱播劇延禧攻略研究的和你一樣認真,興趣極大,所以你們共鳴非常多~”
小朋友聽的深以為然,決定探索和其他朋友的其他共同點,然后滿意的去小床休息了,畢竟她是該期末考試的人了。
我就在想,我們大人其實也一樣,朋友多多少少要有共同的經歷,共同的愛好,共同經歷的越多,共事的越久越有聊,而且有很多默契共鳴,在聊天中迸發出來,連很多笑料也不需要太多解釋,那種興奮的感覺一點都不比兒童的差,所以跟朋友在一起總有聊不完的話……那些合作多年的同事、同學、戰友見面就是這樣的感覺。
在生活中,總有一些人說別人不懂自己,那說明,雙方共同經歷的事情太少了,沒法溝通,別說默契了,解釋一年,甚至十年都解釋不清楚!以前在網上看篇文章很有名,說三觀不合的人不能在一起。故事講述一對小城市的戀人,畢業后女生在北京發展,工作是全國各地到處跑,后來業務發展了,變成全球到處飛,男生喜歡安逸,讀書選在本省,畢業后選擇回老家縣城發展,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根本沒法溝通,女的說“我已經跑遍了大半個世界,而你,連省城都沒去過,還是算了吧……”其實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沒有共同經歷,更沒有共同價值觀,已經不是一個世界的人了。
那么遇到三觀不一致,但還必須溝通交流的時候怎么辦呢?我認為分幾種情況:
一,雙方誰是強勢聽誰的,這里講的強勢是經濟實力,畢竟錢是一個重要的、簡單的、社會公認的衡量標準,如果弱勢的一方不愿意聽,那就不適合在一起溝通,不然對雙都是傷害!
二,如果分不出誰強勢,那她們其實聊天就是公務性質、很官方的,你會發現生活中有的聊天內容就很淺層,什么天氣很好呀,這家飯店不錯呀之類,非常和諧但絕不深入,也不會互相傷害!
三,如果一方明顯在閱歷、學識、財力、甚至體力等社會通行標準衡量都比較低,而且短期、長期又很難看出改變的跡象,這種情況下,居然還特別杠精。這不能說明這個人差,只能說明,對面那個和他聊天的另一方,雖然條件相對優越,但腦子有點二,居然有時間和精力這種人,浪費這種感情和時間以及精力。
這種情況在工作生活中很常見,小時候我就想,那些大老板,為什么不幫助他的親戚一起發財呢?不是說直接給錢,而是給他們講講發財的原理讓他們跟著老板自己一起成長。長大了才發現,這太幼稚了。不排除有些人可以領著一起走,更多的人沒法共事,連溝通都無法完成。為什么呢?你發現沒有!很多底層人,你如果讓他們去嘗試一下改變,他們會說,我又不會,干么讓我做?或者說,你看我也做了,為啥還沒成果?你問他希望致富么?他肯定會但問你,誰不想致富?他們不是不想改變,只是不愿意為改變付出行動,他們總覺得成長是很遙遠的事。我估計有的老板肯定嘗試過,后來都失敗了,結果就是老板輕易不會浪費時間去和熟悉的底層人浪費時間,也沒法幫助他。由于沒有共同的經歷,沒有共同的價值觀,更沒有共同的方法論,社會的分層就在互相不理解中形成并逐漸固化了。
對比起來,最精彩的溝通,應該是相互促進的,馬云說:不怕有爭辯,爭辯才能提高。良性的爭辯是一種旗鼓相當、漸入佳境、柳暗花明的喜悅,那是一種有成果的交流,才是值得花時間和精力去培養的。
所以,最有意思的朋友一定是對等的,正如復旦大學陳果老師所說:同等能量的人才能相互吸引!同等能量的朋友才值得去培養。反過來不同能量的交流是一種傷害,簡直就是碰撞。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已經沒有兒童般純凈的心靈,能夠單純的區分朋友的內容了,一切都變得模糊了,能夠看得清晰,做事果斷的,都是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