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者在社交活動中消耗能量,而外向者從社交活動中恢復能量。 —馬云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和好朋友的聚會成為一件對我來說消耗能量的事。學生時代的我極度厭惡學習,覺得和朋友出去吃個飯唱個歌是件開心事。那時的我認為自己是個內向的人,不善言談,但好朋友們總會說我活潑外向。于是久而久之,我被洗腦,也認為自己是個外向的人。
但彼此大多數人對外向的定義就是是否樂于與人交往,是否話多,是否充滿活力。直到我看到開頭那句不知是哪看到的話(借用一下馬爸爸的名義),我慢慢慢慢感到,自己屬于內向型人格。
小時候我喜歡扎在書堆里,每天背唐詩,看長襪子皮皮的故事,閱讀百科全書。小學的時候老師要求每天寫日記,我的作文經常被作為示范,即使老師曾在班級里公開表示過考試的作文不會給滿分,我也曾是一個破例。高中的時候,那位語文老師特別喜歡我。雖然我不再擅長寫考試的作文,但其他時候我寫的東西經常被他夸獎。
然而大學之后,沒有了寫應試作文的壓力,我幾乎不再寫東西。與之相應的是,我也漸漸不喜歡表達自己。現實生活中,我越來越像一個傾聽者。雖然很久之后當我回憶過往我才有所察覺,但縱觀我這二十多年交的一些摯友,的確幾乎全都是話癆。我忍不住想,他們喜歡和我待在一起,是不是因為在我身邊他們可以暢所欲言,不被打斷?
后來研究生讀了心理學,與一些對成為心理咨詢師有興趣的人相處,我也開始試著覺察自己。室友L曾對我說,你給人一種很安全的感覺,所以我們三個室友遇到什么事兒都愿意特別地向你傾訴。聽到她這句話的時候我想,以后求職要不要把這個案例作為我善于與人交往的證據呢?
不知為何,和研究生室友待在一起,我覺得我似乎進入了跟過去相比不同的狀態,也不知是新鮮感作祟還是我的第二人格開始覺醒(笑)。即便如此,我依舊“沉默寡言”,依舊有睡前不想說話癥。我一直把我形成如今個性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歸結為家庭環境,父母不和諧的關系使我從未體驗過家庭的溫暖。學了心理學以后,我有意無意地會去分析一些東西。幾乎無一例外地,我觀察到我過去那些很善于言談的朋友都有一個很熱鬧的家庭環境,想必他們在家里時也是喋喋不休,活得和我這個在家中不愛說話總喜歡往外跑絲毫不戀家的人迥然不同。
今天晚上和幾個中學好友約著吃飯,我越發覺得這樣的聚餐沒有意義。每次出去吃完飯后就無所事事,或者逛逛街,或者喝喝茶,大家聊的都是一些八卦。每次這種時候我都想著現在要是在寢室看看書就好了。聚餐回來讓我精疲力盡,于是在回程的地鐵上,我用困得不行的腦袋寫下這篇亂七八糟毫無重點的文字。
因為我只善于傾聽,因為我是個內向者,所以我只能對我的手機表達我心里的一些不知所謂的東西了。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