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要的親密關系不只是慰藉與陪伴,我們需要的是能鼓勵我們超越自我的伴侶;我們在追尋的是能激發人生意義與方向,并在我們受到考驗時,給予我們幫助的人際關系。這也就是“靈魂關系”。
——克里斯多福·孟《親密關系》
讀《親密關系》有感 文|一顆桂味
有時候我們覺得生活一團亂麻,我們想要理清自己的思緒,然而自己一個人冥思苦想更容易陷入思想的漩渦中。這時,如果有知心的朋友一起聊天,大家在交流中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感,我們反而能想通事情本身、使思想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所以這凸顯了人們重視親密關系的本質——我們想要的親密關系不只是慰藉與陪伴,我們需要的是能鼓勵我們超越自我的伴侶;我們在追尋的是能激發人生意義與方向,并在我們受到考驗時,給予我們幫助的人際關系。這也就是“靈魂關系”。
這本書我讀了不止一遍,每遍都感覺作者寫得很有道理,然而當自己打算寫讀書筆記時,卻覺得腦子不能清晰地呈現思維導圖。下面筆者嘗試著用提問和回答的方式梳理一下思路:
1.這本書的作者是誰?他要寫給誰看?
《親密關系》是加拿大知見心理學領袖克里斯多夫·孟的著名代表作。所謂知見心理學是指一種融合心理學和靈性學,具有實踐性及療效性的心理學,以愛、寬恕、恩惠、連接、有益、互助、平等、合一為核心價值基礎,為生活在人生中提供了深刻不同的視野。
這本書寫給所有面對關系問題無從下手,時常陷入失落、自責、無力、恐懼的人們;這本書寫給所有想要追求靈魂伴侶關系、人際關系,想要通過親密關系超越自我的人們。
2.親密關系是指男女關系嗎?
親密關系并不僅限于男女的愛情關系,只要兩個人親密到一定程度,向對方敞開到一定程度,家人、室友、朋友、同學等,都可以算是親密關系的一種。
親密關系像是一種學習工具,它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自己、找到自己內心的真實渴求。
3.你真的了解親密關系嗎?
作者認為,影響人們認識親密關系的現實因素主要是:小時候沒有學習的對象;老師、家長也沒有清楚的引導我們如何親近別人,所以學習親密關系這項課題就落到我們自己的肩上。
在磕磕絆絆的實踐中,人們常對親密關系陷入幾個認識誤區:
許多人把需求和感覺當作愛;許多人相信爭吵時一定有一方對,一方錯;許多人經常想操縱或者控制另一半;許多人認為遇到瓶頸也是常事;許多人甚至害怕愛和親密。
4.親密關系的 4大階段及應對方法:
(1)絢麗階段
在這個階段人們相互吸引。在這階段中,人們賦予親密對象極大的期望,有時候把自己的需求都寄托在他們的身上,認為他們非常懂得自己。此時,人們覺得親密關系非常的浪漫、快樂,生活很幸福。
(2)幻滅階段
在這個階段人們開始發現親密對象的不完美。首先他們沒辦法滿足自己所有的期望,然后感到憤怒、絕望甚至背叛,人們甚至會做出一些偏差行為。這些偏差行為包括以下4種:
A.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表現出無理取鬧、性格或穿著風格等與平時不符。
B.權力斗爭(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表現出雙方想要努力改變對方的想法或話語、企圖控制對方的行為,認為對方是造成我們痛苦的原因。
C.報復心理(你傷害了我多少我也要傷害你多少。):表現出互相傷害、謾罵、言語攻擊。
D.自我放棄(努力了有什么用呢?反正我一點都不重要。):表現出自我唾棄和掙扎。
在面對矛盾的沖突中,爭執的雙方往往會采取相反的立場。然而我們忽略了一點:我們看事情的角度,只不過是千百種角度的其中一種,而且沒有哪一個角度是完全正確的。這時候,需要我們放下自己的立場,從對方的角度來看一看,綜合雙方的意見,才可能得到事情的真相。
應對:引導我們進行有效溝通的8個問題:
① 我想要什么?② 有沒有什么誤會要先澄清的?③ 我所表達的情緒,有哪些是絕對真實的?④ 我或我伴侶的情緒,是不是似曾相識?⑤ 這種情緒是怎么來的?⑥ 我該怎么回應這種情緒?⑦ 情緒背后有哪些感覺?⑧ 我能不能用愛來回應這種感覺?
(3)內省階段
在這個階段人們也許會覺得親密關系沒辦法進一步發展、陷入停滯,而且自己的內心會感到疲憊、忙碌、厭倦、沒有精力、生理上排斥等。
人們可能覺得自己做的很多行為背后是自我犧牲,即人們覺得付出的多、接受的少,同時伴隨著不想再繼續犧牲做某事而產生的一種罪惡感。而當一個人想跳脫犧牲模式的時候,可能會為了補償自己而在某件事上(比如吃東西、抽煙、喝酒、看電視等等)放縱自己,甚至成癮。
人們還會發現,我們看到的很多外在事物,其實是自己內心的投射。當你在批評你的親密對象時,你其實在批評內心深處的自己——批評那些你不愿接受的特質。
應對方法:
要改變犧牲的模式,人們可以感受自己的罪惡感,并選擇愛;或是借由選擇去愛伴侶,而把犧牲的模式轉變為正面的事物。
對自己的罪惡感方面。人們應該和親密對象開誠布公地討論你的恐懼、感覺、幻想和秘密,這樣才能讓對方知道自己的想法,而且通過坦誠交流可以增進雙方的情誼。
面對投射,人們必須接受自己的黑暗面,才能更愛你自己,才能不再攻擊親密對象的缺點,而把對方看成是自己的鏡像。
(4)啟示階段
在經歷浪漫的絢麗階段、掙扎的幻滅階段、懷疑的內省階段,我們將迎來親密關系的升華,即啟示階段。
我當時是個很忙碌的年輕人,總是在做什么事,一刻也不得閑。做事,做事,做事!忙碌,忙碌,忙碌!我總是在追逐某個重要的目標,我從來沒有停下來問問自己,這些目標到底值不值得我花時間去追逐。“做事”就是我全部的生活,因為這樣我才覺得自己有用、有重要性,人生也才有目的,但我還是常常感到空虛。
最近讀到這句話,我覺得作者這段話描述的就是我自己。我總是在忙碌,覺得這個目標很重要,那個目標很重要。而當自己松下來的時候,才發現,原來自己這么累。尤其這段時間我還在很糾結未來讀研選擇的大學、專業問題,想要理清楚自己到底想追尋什么,越想越頭禿,我感到自己陷入崩潰的邊緣。
當我嘗試和朋友分享我的感受時,她們給予我積極的反饋,那時候我就覺得,啊,雖然我們未來發展的方向不同,但是我們仍是可以并肩努力的人。我們的苦惱可以一起分享,雖然問題沒有徹底解決,但是我們可以在互相交流中找到堅持的點,然后繼續往前走。
我很幸運有這樣的朋友。
……
這本書還舉了很多例子,其中有很多經驗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在這篇讀書筆記中就不一一列出,大家感興趣可以看一下原書,相信會有很多收獲。
另外,個人覺得本書的舉例是根據作者的經歷、偏向于戀人或者夫妻的一種示范。單身狗覺得書中的例子配合作者的理論真的很不錯,但是,那些伴侶關系中的相互吸引、歇斯底里、忐忑不安,我都沒有經歷過,所以讀來略缺乏共鳴。如果能多增加一些朋友間相處遇到困境的例子就更好了。
最最后,分享作者寫在結語的一段話:
我經常在深淵的邊緣游走,而且這絕不是像野餐一般的愉快體驗。但我發現,經常摔倒的人會比較了解大地;同樣,我也常在審視自己的錯誤時,學到許多有關親密關系的事,而我也一直相信,人必須不斷地從錯誤中學習,才能進入天堂。
親密關系是通往通往靈魂的橋梁,我們需要不斷地試錯、學習才能成長。愿各位都能很好的認識、處理親密關系,愿各位都能收獲一段靈魂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