夭壽不二已經是極高的境界,而王陽明說那不過是困知勉行的事,屬于好同志第三等。王陽明自己,是做到了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他未得長壽,只活了57歲。臨終前弟子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就成了夭壽不貳、修身以俟的千古名言!
【愛問:“‘盡心知性’何以為‘生知安行’?”】
徐愛問:“盡心知性,怎么就是生知安行的人做的事呢?”
這里先復習一下生知安行、學知利行、困知勉行三個概念,在講四書時已經重復講過多次了。
生知安行,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不那樣做,就心中不安,心不安,一晃動,馬上調整過來。不是說人心惟危嘛,人心很容易偏頗,但是自己感覺不到,傷害了別人,還覺得自己有理呢。生知安行的人呢,他這心,就處在一點也不犯錯的正中間,中庸之道,坦然中道,沒有一個地方不恰當的,稍微偏一點點,自己不舒服,馬上調整過來才得勁。孔子也是七十歲才打到這境界,就是他說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斗膽加一句:“樂之者不如安之者。”你那樣很快樂,也不一定要去追求那快樂。但是,不那樣就不舒服,就心不安,那是非做圣人不可!
關于這個“安”,我們多次舉過一個例子:“不怕吃虧,怕占人便宜。”一般人怕吃虧,一旦吃了人家一點虧,哎呀!就好像吃了一只蒼蠅,不吐不快,非要找回來不可!另一些人呢,怕占人便宜,一旦占了,或者被認為占了別人便宜,哎呀!就好像吃了一只蒼蠅,不吐不快,非要加倍還回去不可!所以怕占人便宜的人,他到哪先找虧吃,先吃點虧,墊墊底,降低不小心占人便宜的風險。
這就是居仁行義,看你的居所在哪兒,是在仁這間大屋子里面,還是在外面。
生知安行的人,住在仁這間屋子里面。學知利行的人,住在仁這間屋子外面,學而知之,利而行之,通過學習,知道仁這間屋子好,住進來有好處,努力想住進來。
我們很多人,都是學知利行。
還拿吃虧舉例,比如說:“吃小虧,占大便宜。”“吃虧是福。”這樣的人,也能吃虧,但他是通過學習,知道“吃小虧,占大便宜。”“吃虧是福。”他是為了占大便宜的可能性,和得福的可能性而吃虧,是為了好處,為了有利,所以是學知利行。
我們平時經常說的好多所謂“大智慧”,什么“小勝靠智,大勝靠德”啦,什么“舍得舍得,不舍不得”啦,多得很,都是學知利行,算不上智慧,屬于一點點明白,不是真心英雄。
困知勉行的人呢,更低一檔,是吃一塹,長一智,被困住過,知道不做好人不行,所以勉強自己去行,勉力去做。
不過《中庸》鼓勵說:“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不管你在哪個檔次,生知安行,學知利行,還是困知勉行,只要你去做了,結果都一樣。
理解了這個概念,就理解了王陽明說的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的人做的事;存心、養性、事天,是學知利行的人做的事;夭壽不貳、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的人做的事。
生知安行的人,一切本來就在他自己心里,所以他盡心知性知天,他已經天人合一了,從心所欲不逾矩。學知利行的人,就要時刻提醒自己存著這心,修養這性,事奉這天。困知勉行的人呢,就要講究夭壽不貳、修身以俟,鼓勵自己,生死置之度外,活多少歲都行,我只管修養自己,等待天命,給我啥結果我都接著。
你看,夭壽不二已經是極高的境界,因為死亡恐懼是人最大的恐懼,都想有好福氣,多享受生活,能夭壽不貳、修身以俟,已經是圣人了。而王陽明說那不過是困知勉行的事,屬于好同志第三等。
王陽明自己,是做到了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他未得長壽,只活了57歲。臨終前弟子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就成了夭壽不貳、修身以俟的千古名言!
徐愛同學的問題,華杉同學是這么理解的,明天聽王老師怎么回答。
我的《傳習錄》學習參考書目:
《傳習錄 明隆慶六年初刻版》,王陽明撰著,謝廷杰輯刊,張靖杰譯注,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
《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禮記訓纂》,朱彬 撰,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