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條朋友圈:
讓我想起了前幾天看的一本書里的一篇文章,里面說,法國人用三島由紀夫的小說《肉體學(xué)校》改編了一部電影,劇中人叫多梅尼克,服裝設(shè)計師,住大房子,穿好衣服,過上等生活,人到中年,欲望卻沒死。她偶然在不大名譽的地方結(jié)識了一個英俊性感的服務(wù)生,開始金錢交易,漸漸成了半信半疑的交往,終于過渡成爾虞我詐的同居。
他們是不平等的,在欲望的世界里,他比她富有,所以他以為是他在支配她,但人的世界里,她比他富有,她知道怎么收拾他,她把他趕了出去。幾年后,再在街上遇見,他落魄潦倒,穿著一身廉價的不合身的衣服。但糟糕的是,就像半路的瞎比天生的瞎更痛苦,他已經(jīng)見識過更好的生活,更強烈的欲望、更強烈的情感,卻無力延續(xù),沒有比這更惡毒的報復(fù)了。
《今生今世》里,逃亡路上的胡蘭成,到處招惹小地方有點秀麗的女人,認真地啟發(fā)她們沉睡的情感,但他注定要走的,她們還得留在原地,情感閾值卻被調(diào)在了半空中,卻再難遇到這么體貼入微、這么會說話、這么懂情調(diào)的主兒。從此,普通的男人都難入法眼,再好的人也都會被拿起和那個影子比較。她們得用剩下的半輩子做個悵望窗外的包法利夫人,她們從此的日子也很難了,而且越來越難。
同樣,對于支教來說,也是一樣的道理。
極少有人能奉獻一生的時間去陪伴那些大山里的孩子,大多也就是一個月、兩個月,對他們來說,支教老師不過是生命中的一個過客,匆匆而來,急忙而去,熱鬧了一陣兒,生活又恢復(fù)死水般的寂靜。
是啊,你覺得你是在獻愛心,豐富人生經(jīng)歷,給孩子們開闊視野,可曾想過,你讓他們見識了更好的生活、更大的世界,激發(fā)了原本內(nèi)心深處并沒有的欲望,短暫的快樂之后,還是得面對吃不飽、穿不暖的凄涼生活,這種巨大的落差對他們來說,到底是溫暖還是傷害呢?
有人總以為短暫的支教會改變孩子的一生,真是可笑,全中國有那么多的大山孩子,看得見的就已經(jīng)如此之多,不知曉的還有更多,每年又有幾個走出大山,登上人生巔峰的呢?絕大部分人還是得回歸原本捉襟見肘的平凡生活。
無論是新聞中還是明星作秀,總愛拿支教、捐贈衣物、捐建希望小學(xué)說事兒,以為這樣形式一下就完滿了嗎?有時候,欲望被啟迪,未必是好事,讓人知道外面的世界,知道有更多可能,從此生出不安穩(wěn)的心思,也是福禍難料。若那人有能力追求,有資格延續(xù),是造福,若那人沒辦法得到,沒可能經(jīng)營,就是造孽。知道比不知道更糟。
不要總站到道德的制高點去指指點點,凡事多為別人考慮,這種考慮不是為自己開心,不是自己立場以為的有意義,而是換位思考,這四個字看似簡單,又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