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難得知足
我有一個同學,是一個很勤奮的人。
他手機里一大堆“得到”類的APP,各種印象筆記,時間管理工具。他是個方法論大全,任何一個事情,他都能夠告訴你怎樣做是最好的。
大叔懶癌發作的時候,會打電話給他問:哥們,我想重新學下英語,要怎么搞?
他會告訴你哪幾個網站比較經典,哪些APP非常管用,簡直可以當百度用。盡管,他自己的英語僅停留在“How are u”的水平。
別誤會,我沒有諷刺的意思,他不是什么“低水平的努力”,他是根本不努力。從根本上說,這是一個沒有太多欲望的人。一份國企的好工作,樂趣是釣魚,家底豐厚,衣食無憂,方法論只是他的一個癖好,用來增加“社交貨幣”,閑扯的時候滿足一下“秀智商”的愉悅感而已。
這讓我想起日本一個老大爺,經常出現在一家書店,每次出現必買書。有記者采訪他:大爺,是什么在激勵著你,這么大年紀了,仍然堅持看書學習呢?
大爺白了記者一眼:我不看書的,我只是喜歡買書而已。
我的同學和大爺是舒服地在現狀里泡澡,并由衷享受的人,這種知足的心態很難的。在這個人人奮斗到焦慮,焦慮到感覺自己大勢已去,就開始從娃娃開始抓的年代里,出現一個只愿坐在窗臺喝茶看路人的人,很難得。
02? 活下去和活的更好
可我得先有一個窗臺。
這才是不得不努力的理由。就像《天才槍手》里,班克看到母親洗衣服破掉的手指,心中那份難受;就像《當幸福來敲門》里,克里斯帶著孩子居無定所時,胸口燃燒的斗志。
這種不得不,這種迫于生存壓力帶來的動力才是足夠的。足以讓人戰勝一切,達成目標。
一位心理學的小師弟問我:為什么我想改變,也知道該做些什么,但就是行動不起來?要么就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能堅持呢?
這很可能,是一大批人的問題。
我說:你中醫世家,吃穿不愁,改變個什么勁?
他回答說:我想更加優秀。
注意這里的措辭“更加”,更加意味著更好更多,他不是為了活下去,而是為了活的更好。活下去的動力,跟活的更好的動力,不在一個數量級上。
如今這個大部分人擺脫生存壓力的時代,即使不去做你計劃書中的那些事情,也不會死的。
小師弟說:我每天早上起床就對著鏡子給自己加油打氣,每天都在給自己足夠的動力。感覺也沒有用……
03? 苦行僧
這個是小師弟努力的模式:
這也是我們通常的模式,看起來問題不大。只要動力足夠,就可以從A點順利到達B點。一旦停下來,我們會認為,可能是動力不足的原因,所以我們需要雞血。
(小師弟對著鏡子加油,似乎是老一輩營銷人常用的打雞血方法)。
然后我們會發現,雞血的效力總是有限的。一段時間之后,就不管用了,又需要補上一針。
我們忽視的地方在于,A點和B點之間從來都不會是一馬平川的。它的真實情況是這樣的:
這就是雞血的效力為什么會很快消失的原因。一大塊石頭擋在路中間,讓我們不得不找到更大的動力,不停的加油加油,打雞血打雞血,損耗損耗……長此以往,累不累?
太累了。于是又有人跳出來說,要自律了,要堅持,要有恒心……不錯,這些都是很美好的品德,只不過仍然會讓你陷入“苦行僧模式”。
有沒有更好的方案?
04? 要想富,先修路
從農村去城市,山路十八彎,跋山涉水可能需要很長時間。但其實直線距離并不遠。
這個時候,更經濟的方案是修路。
很多人在努力的時候,可能更多考慮的是兩個問題:目標和計劃。設定的目標是什么,我要做哪些哪些事情就可以達成目標,然后開始做。
動力的問題被思考的很少,而會主動思考阻力的人,幾乎沒有。這是中了“積極心態”的毒:都還沒開始做呢,就想困難干什么。
美國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厄廷根用20年的研究告訴你:僅僅是思考積極面,不管用。你必須要把阻力也納入思考范疇之中。
厄廷根教授研究表明,不僅僅要考慮阻力,還要考慮如何應對它的方案。也就是說,在為目標設定計劃的時候,一定要增加兩個內容:
第一個內容:做這件事最大的阻礙是什么?
第二個內容:如何避開這個障礙?
這就是所謂的“心理準備”啊!(這是用了多年的詞語,但很少人知道怎么做)
以大叔的目標為例。我的目標是完成起碼三個月以上的日更,這意味著我每天要寫一篇文章。現在我來思考一下這個事件最大的阻礙。
從往常的經驗里我發現,我寫作的時候很怕被打擾,一旦思路打斷之后要很久才能接上。因此我需要一個安靜的時間段來做這件事。就是說,最大的阻礙是:有人打擾。
怎樣避開這個障礙:把寫作時間設置在最不忙的時候;這段時間切換手機和通訊軟件,進入無擾模式;如果有人來辦公室,可以請他12點之后再說,除非是緊急事件。
做好“心理準備”之后,就可以開始行動了,在行動過程中發現的次要障礙,也用相同的方式一一排除。
路修好了,無需太多雞血,輕輕一推即可。假如,你把它坐成一個滑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