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嘿,這方案還只能找你來寫,別人我都信不過。”收到這條微信后,我知道我下半個月的飯費又有著落了。
我現在做的,就是大家常吆喝的那句“我不想上班,想做自由職業者”中的“自由職業者”。
自由職業者用“自雇人士”四個字就能夠很好的概括它的含義。不用朝九晚五的上下班,不用跟別人一起擠地鐵,不用跟同事斗心眼,不要跟老板抖機靈。因為我就是我自己的老板。
看起來這職業挺滋的,但實際上真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回事。做自己的老板并不比經營一家企業容易多少。
為了自己的生計問題,作為老板我需要做個人品牌戰略,給自己做最大化的推廣;而作為產品我需要做自我研發,不斷的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所以我才會說:做人就像做產品。
我們父母那一輩在傳統的時代背景下,把自己的一生都托付給了某家大企業,在企業的平臺下他們被培養成企業需要的人,只要工作努力就能往上升,不用過多擔心自己的事業,企業會打點一切。
而身處互聯網時代的我們,競爭如此激烈。我們要按照經營產品的流程來努力的經營自己,既要做產品研發,又要樹立品牌形象,還要注重用戶體驗。
【2】“產品研發”
產品研發就是研制新產品的一個過程。我們從小學到初中再到大學的過程,可以說就是一個很重要的產品研發過程。
但是每一個產品,在功能上大致相同的情況下,都必須有一個過硬的利益點,才能讓消費者記住。就像在手機這個品類中,Iphone擁有操作流暢的iOS系統;華為擁有親民的價格;小米則自帶互聯網屬性。
所以對于我們也是一樣,在大家背景學歷差不多的情況下,我們必須要找到屬于自己的利益點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互聯網時代下短板理論已死,取而代之的是長板理論。什么都會但什么都做不精的人注定會被有一技之長的人所取代。
不過很多人會認為有些職業很有特色,比如說設計師,工作的內容就可以是專長。但是自己平時的工作無非就是Office軟件做做表,寫寫計劃和總結,跟客戶打電話溝通什么的,哪有什么專長可言呢?
我在工作早期也沒有找到自己的專長,只是發現在策劃工作中,輸出方案的質量是衡量個人能力的一個重要標尺,所以就特別花時間和精力跟前輩請教。
自己就在不停的寫寫寫、改改改中度過了2年時光,而這個能力也就成為了我辭職后養活自己的第一個謀生工具。
培養專長需要你更多的關注到自己的個人成長,你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或工作情況去尋找,但是要知道,無論任何一件事發展成專長都需要很長時間的努力與等待,無法急功近利。
【3】“品牌塑造”
有了產品特點,我們就要開始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了。其實在個人專長的形成過程中,所有的實踐都是對個人品牌最好的積累。
我有個朋友小鋒是做律師的,他主打民事訴訟類案件。起初他的工作都是依附于所在的律師事務所,所里給他做的也都是一些小案件。但是無論案子多小,他都會仔細研究,盡自己的最大能力去讓當事人滿意。
隨著他的職業水平不斷提高,案件勝訴率也越來越高。經過口口相傳,小鋒就成為了業界小有名氣的人。
后來,即便是他脫離了大平臺自己單干,也依然有絡繹不絕的人指定找他打官司。因為大家相信的是這個律師的個人水平,而并不是某個平臺有多大多好。
小鋒在多年職業生涯中形成的個人品牌,使他可以在脫離了大平臺后依然在競爭中屹立不倒。
可見,打造個人品牌非常重要,這件事情越早開始就越好。
【4】“用戶體驗”
用戶體驗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現在的互聯網公司都很注重用戶體驗,因為消費者普遍沒有什么忠誠度。那么多網上訂餐平臺,今天如果“餓了嗎”送餐慢,我手指輕松點兩下就可以卸載然后下個“百度外賣”。
其實,個人品牌也要注重用戶體驗。
就我而言,之所以離職這么久還有人找我做項目,就是因為我做每個項目都很注重和合作伙伴的交流與體驗。
我做項目有一系列的“規定動作”,從前期的深入溝通,過程中的配合程度,到結束時的經驗總結。
有一次,合作伙伴Amy外聘我做了一個特熬人的項目,結束的那天我們累的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按說像我這種外聘人員在結束后就可以高枕無憂的去休息了。
但是第二天,我還是抽出時間做了一個項目總結,將執行過程中的精彩瞬間、有待提升的問題和收集到的數據收錄在一起,發給了Amy共享,她就可以輕松的向老板匯報了。
從那以后,Amy一有活就會找到我,還給我介紹了很多的資源和生意。
這真是做好用戶體驗,單子源源不斷的體現啊。
做人就像做產品,要細心打磨、重視品質、注重口碑。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一名合格的產品經理,把自己打造成“bling bling”閃亮的鉆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