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使命》11月共讀群第四次分享活動
今天是我們共讀群第四次分享活動,雖然我是領讀人,但我更喜歡聽大家分享,然后在聽的過程中代入自己。今晚說是點評,說不定我最后又拿自己來說事了呢!
《教師的使命》是生命化教育發起人張文質老師的新作,它立足本土,指向教師的真實困境,為每一位教師而做,尋找教育生命的精進與歸依之路,以教育為志,收獲枝繁葉茂的教育人生。
以上這段話是我們十一月份共讀群在建群之初的群公告,可以說,經過了一個月的共讀,已經成為了我們大家的共識。 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之人,僅有一桶水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源源不斷的活水,因此教師也是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成長的。要通過不斷地向高人、同伴、書本學習來提升自我。
今天晚上很高興,聽到了張艷紅老師和何永超老師的分享,這兩位老師他們都來自山東,而且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都不是教語文的。其實,閱讀真的不是語文教師的專利,但閱讀一定是所有教師共同的權利與義務。
張艷紅老師的分享通過具體的例子,從心理學的角度促使我們去了解學生的身心健康,她從一些身邊的事例講到了因為焦慮情緒,因為一些恐懼的原因而產生的悲劇。
在聽張老師分享的時候,我就在想,心理健康是多么的重要啊,那張老師是一個教心理健康課的老師,而作為半路出家的人,她真的是很用心的。為了讓自己能夠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課,組織好相關的活動,她花了很多時間與精力自己去學習,去提高,讓自己具備了相關的資質。作為一名心理咨詢師,她也給我們提出了一些建議。她說,一個好的心理咨詢師,其實學會傾聽是很重要的,我們不一定要去干預,那其實作為老師了解學生的心理,你能學會傾聽,對學生來說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張老師一直在努力上好每一節心理健康課,在聽的過程中,我看到她展現了很多的圖片,圖片上學生的笑容很燦爛,學生的分享很快樂,而且張老師還做好每一件與心理健康工作相關的事情。張老師說的其中有一句話我還是非常認同的,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可見心理健康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啊。一個人的健康,按照最新的標準,那就不僅僅是身體的健康,還包括了心理的健康,身心健康才是真的健康。真是太讓人感動了。
金句: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聽張艷紅老師的分享,我能感受到這位老師對學生的關愛,對自己從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熱愛。謝謝張老師,期待更多的孩子以及他們的家人因你的工作而變得更加美好。
何永超老師的分享《做一個放得下的老師》我們是要放下什么呢?張文質老師說,教育要退守,那么退守到什么地方?何永超老師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其實也是在回應。
一個年輕的老師,被孩子們親切的叫“荷包蛋”,本來這是在起外號呀,何老師生氣嗎?惱火嗎?沒有,由此我們看到了師生之間關系的融洽。何老師說,他只想做一個小老師,但是這個小老師就做的很實在,在家里夫妻之間有交流,其實我們一般是不把工作帶回家里,但是他跟他的妻子卻因為共同的教師身份,有了更多的交流的機會。何老師其實是很清醒的一個人,他看到了當前老師的過度的焦慮。是呀,無論是剛入職的年輕教師,還是工作十多年的成熟教師,或者說工作接近一輩子即將踏入退休年齡的老教師,試問哪一個沒有焦慮呢?工資收入的焦慮,家庭教育的焦慮,還有職稱的焦慮,都在影響著我們每一個層次的人。
老師的焦慮來源是多方面的,面對各種各樣的焦慮,我們能夠怎么辦呢?被焦慮所左右嗎?被焦慮打敗?那我們的人生還有什么意義呢?何老師說,他通過閱讀,他已經感受到了放下是最好的辦法。張文質老師所寫的書對我們每一個人而言,讓你在讀的過程當中都是可以受到啟發的,不管多或者少,不管影響大,還是小,我想,在讀的過程中跟自己的工作生活結合起來,一定也是能夠產生一些新的思考,從而減輕我們的焦慮,讓我們前行的腳步變得輕盈。
聽完這兩位老師的分享之后,我又想到的是,作為老師,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但我們還要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作為學校的管理者,我們一定要把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要把教師的心理健康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總有一句話在影響著我們,每一次事情發生后,我們都會講,每一個有問題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個有問題的家長或者家庭。那么,如果一個教師有問題,那他會出現什么樣的狀況呢?真是細思極恐呀,所以,關心教師的心理健康也是相當重要、非常必要的。
我特別喜歡閱讀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在職的時候,我利用假期時間參加培訓,拿下了心理健康B證。當然,這個心理健康B證只是證明我參加了相關的教育培訓,退休之后我自己花錢報讀心理咨詢師,有人問我,你讀心理咨詢師難道還想再就業嗎?不是的,我只是想通過學習調節自己的心理,再就是希望能夠幫助到身邊的人。當然,如果能夠能影響更多的人,那就更好了。
張老師在《一個人的力量》中說:“我認為,有些變革,不是只能在現在的空間里進行,而是需要到更好的空間里去,好的生活也是一種值得肯定的變革。” “變革不妨先從對自己生命的憐愛開始。”
回顧我們家到深圳的經歷,我特別佩服我父親當年的義無反顧。張老師說:“其實一個人的變革會對自己的下一代,對自己的整個家族產生極其重大的影響。人如果只在一個地方折騰的話,可能好幾代人都難以改變。所以改變了地方,可能就改變了整個家族的命運和未來。” 這話說的太對了。
想當年,我的父親在改革開放之初,毅然放棄在東莞老家穩定的生活來到深圳,以一招破釜沉舟,不給自己后悔的機會,父親還賣掉了老家在鎮上臨街的大房子。雖然未能得到奶奶和伯父、姑母們的支持,最終在深圳也沒有發達,但是我們幾姐妹都特別感激父親當年的決定,對父親懷著深深的感恩之情。若非父親當初的決定,有怎么會有我們今天的生活呢!
當初父親在鎮里,那是威望很高的,而且又是廣東三大寶之一的司機。我們家吃住不愁,收入還頗豐,但是父親為了讓我們有更好的發展機會,他在80年代初毅然到深圳,從公社的一個司機開始,后來還成為了私人運輸公司里面的一員。為了更好地發展,他又放棄了公職,自己買車當上了個體戶。
自己買車開車,可以說一切都是從零開始。來到深圳,上無片瓦下無寸土,最后父親買了地建了房,讓我們每一個人都進了單位。
幾十年過去了,雖然我弟弟目前還天天奔跑在深港的運輸線上,但是我和我的兩位妹妹已經在享受著快樂的退休生活。父母年紀老邁,但是他們都領著退休金在深圳享受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吃穿不愁,只要能好好活著,那每天睜開眼睛都有收入。
一個人的力量有多大?說大也大,說小也很小,不管大小,只要有影響就好。這樣的發展變化,那都是父親當初的一個決定帶來的。當然,大的環境是我們整個社會的變革,只是因為父親把握住了機會。
有時回到東莞老家,有些人也在問,你們去到深圳也不見你們發達呀!可是我們的事業跟留在家鄉的人相比,肯定是不一樣的。我跟我家鄉的同學所交流的,很多時候我們都不是在一個層次上,他們天天最大的愿望就是打麻將。所以我們對父親當初的決定確確實實充滿了感恩。
當然,這種變化跟我們到深圳后繼續不斷地讀書,深造,也是有很大的關系。這其中家中的藏書、家庭閱讀的氛圍的形成,對我們產生的影響也不小。我的母親本身也是一個老師,她是工作了30年之后才退休的,作為60年代的中師生,在當年應該說也是一個高學歷的人了,母親特別喜歡閱讀,所以我們幾姐弟幾姐妹也都特別喜歡閱讀。
閱讀的力量有多大?這個就很難說了。有人說閱讀的力量很小,因為閱讀的影響不能立竿見影。你不能因為我今天閱讀了一篇文章,明天馬上就能發生變化,也不可能說,因為這個月我讀了一本書,下個月我就能多賺多少錢,但是閱讀長期積累,它能夠影響人的一生,還可能會影響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興旺。
所以這么多年來,我們一直把閱讀作為家風建設的重要的一環。我從來就是會花很多的經費去買書的人,并且有一個傳統的習慣,就是在每年的大年初一,都會帶著女兒逛書店。有人說,大新年的買什么書,書多不好啊,什么都是shu(書/輸)。我說那你錯了,要真是講起來,書才是一本萬利,那多好啊。好好的讀一本書,我們能產生多大的利益,誰又能說得清呢?
這兩年因為疫情的影響,我原先參加的一些公益閱讀分享活動都沒有辦法做線下的。但我自己覺得,個人讀書線上分享將會是后疫情時代,大家互動交流,不斷前行的一種常態。
各位美仁們,我們11月的線上閱讀分享活動即將會告一段落,但是絕不會落幕的,讀起來吧,還得加快閱讀的速度啊,因為張文質老師寫作的速度比我們讀的速度要快得多,我們的《教師的使命》還在分享中,他最新的那本書已經出版啦,就讓我們繼續讀起來吧。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