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街頭四處遍布各種商店,而杭州日報前不久報道了一個由醫學生所開的與眾不同的面包店。
獨特之處在于面包店店主黃同學,他是浙江大學一名本碩連讀7年半的醫學院研究生,一次偶然看到了BBC記錄片《保羅教你做面包》,于是放棄了出國讀博的打算,立志要開一家面包店。
開始他租住在300元的房子里邊打工邊苦心研究面包方子,終于開出了屬于自己面包店。父母很不理解他,如果要開面包店初中畢業就可以了,為什么還要讀研呢?
而黃同學卻覺得:讀書是為了開闊眼界,做好吃健康的面包是自己的理想。
有好事者批評說:黃同學這是在浪費教育資源,身為國內名校本科加碩士,學費加上各種獎學金,家庭付出的成本并不高,但是黃同學占了學校的教學資源、學費補貼等教育的優勢資源,就應該貢獻更多的價值。一個名校醫學碩士對社會的價值遠比面包師更高。人可以有理想,但理想不是建立在對資源浪費的基礎上的。
看到這個評論,我著實覺得好事者對于就業工作、人才標準等問題的看法值得商榷。面包師與醫生之于人們的健康生活同等重要,健康的飲食會減少很多疾病的發生發展。
當然這位從教育資源入手的批評者肯定不是學醫的,因為不了解學醫的苦楚,達不到心理上的共情,明白不了不喜從事醫學工作還要苦苦掙扎的感覺。
黃同學身為浙大的高材生,盡其所能為了做出更健康的面包,這是一件小事,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關鍵是,相比做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作為面包師的他正在努力做一個最舒服的自己。
其實,這世界終有一天會超出我們的想象,唯一不變的,是我們的人生終究是短暫芳華。
無論人生會有一個什么樣的選擇,請努力做一個最舒服的自己,一個情緒安穩、熱愛生活的自己,一個自信大方、渴望自我實現的自己。
這也許對于人生更有價值。
多年前,一則以《北大畢業生長安賣肉》為題報道了曾為文科狀元陸步軒流落街頭賣豬肉為生的新聞,引發全國的熱議,也有很多人對北大高材生落魄到賣豬肉感到惋惜。
后來,陸步軒在另一位北大畢業生陳生的幫助下,開始合作建立“壹號土豬”,不但自建農場、終端布局科學化養豬,同時還加強質量把控,檔口采取自營。隨之還成立了“屠夫學校”,北大“豬肉才子”陸步軒做名譽校長,并為“屠夫學校”撰寫20萬字的教材,他的自傳《北大屠夫》也成了當年的暢銷書籍之一。
從落魄賣豬肉為生的北大才子,陸步軒華麗轉身成為北大的座上賓,甚至連校長也出來說,北大學生可以做領導,可以做科學家,也可以賣豬肉,人們對就業觀念、人才標準和社會分配等諸多問題的需要有新的認識和理解。
其實,我們有時候會在想什么才是一個人真正的成功呢?是要看他是主動,還是被迫做出人生的選擇;是看他在迎合社會評價,還是在做自己天性,最喜愛、最適合的事情。
回答這樣的問題真的不容易,我們每個人都在經歷這樣的苦苦掙扎,用了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試圖尋找最適合的答案,其實也是做回最舒服的自己。
人生有那么多岔路,面對選擇無所適從的時候,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也許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