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大家看到這個題目應該會覺得有點奇怪,但隨著你點開文章的同時,可能已經明白這其中的緣由了。
是的,父母對孩子來說,是有有效期的。
從受精卵存活到十月懷胎,從呱呱落地到蹣跚學步,從喂飯穿衣到睡前故事,從說話識物到送入校門。這一連串的繁重工作啊,無一不托付著父母對孩子沉沉的愛,已經無微不至的關懷。
無論家庭教育理念是什么樣的,父母都是很愛很愛孩子的,對待孩子的心也會有些小心翼翼,幾乎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多一分不行,少一分不得。
記得高考快離校前有一次開晨會,學校有個德高望重的老師給我們做講話。他說,孩子們,回家好好看看你們的父母吧,好好地陪他們吃頓飯出去走走吧。因為這一生,從你高中時代結束之后,你的人生很可能就離你的父母越來越遠了,你們在一起相處的時光也越來越少了,甚至以后你工作了你一年和父母在一起的天數屈指可數甚至為零。
他還說,他這一輩子,永遠忘不了他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后,一片欣喜當中,他母親對他說的話:兒啊,從此以后,娘幾乎就退出你的人生了,以后想見你就越來越難了。
那時候的他不能理解為什么,覺得母親多慮。可后來他大學畢業,工作,結婚,生子。生活越來越忙。人到中年,回首時終于體會到母親的話是對的了。
就出自這樣一個農村文盲婦女的話呀。
那天早晨,平時臺下竊竊私語的同學們集體沉默了,更有不少同學紅了眼眶抹起了眼淚。
父母對孩子的有效期,大多數都是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就結束了。但也有人會反駁說,現在的的年輕人創業,什么男孩子結婚,買房買車辦婚禮之類的都還是要花父母的錢的,那這個時候父母對孩子來說不是有效的嗎?
無效。那個時候除了經濟上的支持,金錢的傳遞只外,又能給你的孩子帶來什么呢?
只有在孩子主觀上受教育的階段,父母對孩子進行有效的知識、道德、價值觀上的傳播和建設,才能稱之為有效期。
過了期的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比不上黃金時期的父母了。因為該說的,該教的都在那個時候完成了,后來就算是補救也只能是做無用功了,因為那時候孩子已經不能從父母身上習得什么了。
所以,想想現在父母對我們來說已經無效來看,還是很可怕的。
我想,畢竟血緣關系擺在那里,我們與父母之間還是都互相愛著的,所以,不要說明天為父母做什么了,就趁現在,給父母打個電話,看看父母所在城市的天氣預報,有雨就提醒帶傘,轉熱就提醒適當穿衣,建議父母周末了也出去走走,看看這正濃的春色。
張愛玲說:
有些人有很多機會相見的,卻總找借口推脫,想見的時候已經沒機會了。
有些話有很多機會說的,卻想著以后再說,要說的時候,已經沒機會了。
有些事有很多機會做的,卻一天一天推遲,想做的時候卻發現沒機會了。
有些愛給了你很多機會,卻不在意沒在乎,想重視的時候已經沒機會愛了。
所以,別推遲了,該好好愛的人,就好好去愛他們,莫待無花空折枝。哪怕是幫父母做一頓飯,一家人愜意地做在飯桌前,聊聊近況,聊聊打算。
父母的有效期很短,父母就好好珍惜自己對孩子有影響的階段,孩子就感恩父母為我們做的一切。
愛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