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背后的故事
柳哲
中國當代著名女作家、“老北漂”楊沫,曾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北大情緣。她年輕時,一度在北大旁聽,《青春之歌》就有她在北大旁聽的影子。 據說 《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靜”,原型就是她自己。小說里有這樣的描述:“小俞的臉白了,她以為道靜又遭遇了什么不幸的事故。‘沒有什么。’曉燕冷淡地說,‘她在北大旁聽呢。’”
楊沫,原名楊成業,1914年8月25日生于北京,她于1995年12月11日在北京謝世。生前擔任過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聯委員、全國作協理事、北京市文聯主席、《北京文學》主編等職務。《青春之歌》是她的代表作。
她的三妹楊成蕓,就是后來成為著名電影演員的白楊。她因父母不和,既得不到父愛,也得不到母愛。14歲那年,她考進了西山溫泉女子中學,過起住校生活。在風景如畫的校園里,她除了應付必要的功課以外,全身心傾注閱讀中,廣泛涉獵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
1931年春,父親破產,逃亡不知去向,這個家庭瓦解了。母親把16歲的楊沫強嫁給了一個軍官。她毅然反抗這樁包辦婚姻,又跑回到西山的學校。女兒的行為激怒了母親,她斷絕了對楊沫的一切供給。
1931年9月初,楊沫去香河教書,就是新結識的北大國文系的學生張中行介紹的。去香河之前,她又與張中行見了兩面。楊沫感嘆張中行的書多,學問大,博古通今。張中行也喜歡楊沫的清爽、熱情,以致在楊沫上車離別之際,兩人已是戀戀不舍了。此后,兩人開始了頻繁的通信聯系,感情迅速升溫。
1932年,楊沫與張中行相愛。同年夏天,楊沫懷孕后,不好意思住在自己家里,就悄悄在張中行北大宿舍附近,租了一間房子作為安身之所,張中行也時常過來照看她。
當時兩個人的感情已經有些隔膜,經常相對無言。最后,楊沫去小湯山妹妹白楊的奶媽家,把孩子生了下來。兒子生下12天后,楊沫把兒子留給奶媽照看,自己坐一輛毛驢車,從鄉村回到了北京。沒讓張中行花一分錢,費一分力,楊沫就把孩子的事情,處理得妥妥當當,張中行也就很快恢復了對楊沫熾熱的愛。
楊沫雖然埋怨他,卻還是深深地愛他,原諒了他。自此,也就是1932年的下半年,兩人在北京沙灘附近的小公寓里開始了同居生活。楊沫給丈夫做飯、洗衣、縫縫補補,過著失學失業、半饑半飽的生活。
一個偶然的機遇,成了楊沫苦悶生活的轉折,她終于從小家庭走出來,走進了大社會。
1933年的除夕夜,楊沫來到了當了演員的小妹白楊的公寓。這個晚上注定是楊沫生活道路上新的里程碑。這里程碑式的一幕,在《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一章中,藝術地再現了出來。
從1931年到1936年,楊沫當過三次小學教員,當過家庭教師和書店店員。那幾年,她多是住在沙灘低矮潮濕的小公寓里,為的是便于在北大的旁聽。
此時的楊沫,一顆年輕的心全部被共產主義學說吸引去了。這個不滿20歲的姑娘,開始拿起筆來參加斗爭了。她在1934年3月15日東北救亡總會辦的《黑白》半月刊上,刊登了處女作《熱南山地居民生活素描》。這一時期她的創作熱情很高。
楊沫晚年回憶說,當時她不知深淺,但勇氣很足,有空就寫,寫散文、紀事、報道和短篇小說,用“小慧”的筆名,常向上海《中流》和《大晚報》副刊等報刊投稿,發表于1937年的4個短篇小說,都是這一時期創作完成的。
《怒濤》寫的是女知識青年美真,割舍了小家庭的愛,為大眾的幸福,犧牲個人感情投身火熱斗爭的故事。主人公美真明顯有作者自己生活遭遇的影子,也是《青春之歌》的主角林道靜的雛形。這篇小說,是《青春之歌》最早的胚胎。
在北大周圍學習和生活的經歷,成了楊沫早期創作的源泉和動力。經過她不懈的努力,最終功成名就,成為了引人矚目的大作家。
北京市海淀區香山北正黃旗17號柳哲,郵編:100093
沈從文北大旁聽往事
柳哲
1922年的夏天,沈從文從故鄉湘西來到北京求學。1923年秋,他參加了燕大二年制國文班的入學考試。由于基礎差,面試時,一問三不知,結果得了零分,主考官十分同情他,甚至把2元報考費也破例退還給了他。
從此,沈從文對正式入學死了心。當時,北大實行開放辦學的方針,學校的大門向一切渴望求知的社會人士敞開。旁聽生不僅可以自由旁聽,甚至可以在北大圖書館博覽群書。而北京別的高校,雖然也有旁聽生,卻有名額的限制,唯獨北大對不注冊的旁聽生,毫無限制。
在北大,沈從文結識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文學上的摯友、同好,如馮至、黎錦明、陳翔鶴等,他們互相切磋、交流、激勵。在彼此間的相互熏陶之下,沈從文就此走上了文學之路。
當時,他一邊時斷時續地在北大聽課,一邊在銀閘胡同公寓那間“窄而霉小齋”里,開始沒日沒夜地伏案寫作。這個“鄉下人”,雖溫良柔弱在外,卻頑強倔強于內。他確信別人能辦到的,沒有理由認為自己就辦不到!
沈從文不愧為北大那龐大的“旁聽大軍”中出類拔萃的佼佼者。他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主要選取中文系、歷史系、日語系等的課程進行旁聽。數載的旁聽生涯中,他以務實的態度虛心求學,努力汲取知識的寶貴營養,使自己在各方面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日后成為一代文學大師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沈從文在此間的文學創作也并非一帆風順,他和眾多的文學愛好者一樣,屢屢遭受退稿的厄運,幸運的是,北大的幾位教授慧眼識珠,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郁達夫在當時已經是著名的作家,同時在北大兼任教授。沈從文在創作上屢受挫折之際,給郁達夫寫去了一封求助信。令他喜出望外的是,郁達夫竟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冬日,親臨沈從文棲身的小屋。看到沈從文窘迫的生活,郁達夫不但慷慨資助他衣物、錢,還親切地邀請沈從文吃飯,席間諄諄指導沈從文的創作。
除郁達夫外,北大的周作人、辜鴻銘等教授,都曾在創作與生活等方面,給予沈從文不少的幫助。在教授們的提攜下,沈從文很快結識了徐志摩、聞一多等文學界的名流,從而一步步跨進了文學圈,開始在文壇上嶄露頭角。
只有小學學歷的文學青年沈從文,通過在北大的旁聽,不懈的努力,在北大多位教授的無私幫助下,最終成為北大名教授與文學大師,堪稱中國文壇與北大校史上的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