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在媽媽學院聽創業媽媽邢子凱講《碎片時間正確打開方式》,這是高效能父母的時間管理課的第二次課程。
自孩子出生以后,我最大的體會就是雜事變多了,時間變少了。常常是感覺上忙忙叨叨的一天結束之后,發現自己啥正事兒都沒干,心中充滿了挫敗感。我不禁要反問自己,時間都去哪兒了呢?正是因為覺得自己的時間不夠用,才要花時間來學習時間管理。
課程伊始,創業媽媽邢子凱就送給父母四個管理碎片時間的錦囊。
錦囊一 瑞士奶酪,見縫插針
錦囊二 長尾效應,化零為整
錦囊三 番茄時間,專注一事
錦囊四 背包原則,場景分類
今天課程的主要內容就是按順序拆解這四個錦囊。
一 瑞士奶酪 見縫插針
瑞士奶酪法起源于美國時間管理之父阿蘭?拉金的書《如何掌控自己的時間與生活》。
這個方法可以用于開發閑置的碎片化時間,例如在乘坐地鐵的時候,在衛生間的時候,在排隊等待的時候。
聽了老師的介紹,我發現其實大多數人,包括我自己,其實在還不知道瑞士奶酪法這個詞語的時候,就已經在運用它了。你想一想自己在上下班途中,如果不是自己親自開車,而是坐車,是不是都會玩玩手機,聽聽音樂呢,我的上下班是坐通勤車,在車上我一般會刷朋友圈或者打個盹,精神好的時候會用微信閱讀來看書或者打開媽媽學院的微課聽一下。現在我知道了這個方法,會有意識地安排一些合適這些時間長度的,更有利于自己成長的事情來做,而不是隨便地浪費在刷朋友圈和看八卦上了。
二 長尾效應 化零為整
長尾效應原本是一個統計學的詞語,在經濟領域則表示從人們需求的角度來看,大多數的需求會集中在頭部,而這部分我們可以稱之為流行,而分布在尾部的需求是個性化的,零散的小量的需求。而這部分差異化的、少量的需求會在需求曲線上面形成一條長長的“尾巴”,而所謂長尾效應就在于它的數量上,將所有非流行的市場累加起來就會形成一個比流行市場還大的市場。
當在碎片化時間管理上來說長尾效應,我理解的就是如果你有一件需要大塊時間來完成的事情,但是又找不出這樣一段完整的時間,那么該怎么辦呢?其實你可以試著把任務分解,然后把子任務利用相對來說不那么大塊的時間來完成,這樣就像拼拼圖一樣,先分成幾部分,然后再把它們合并在一起。
我現在正在使用這個方法完成昨天的筆記。哈哈。
三 番茄時間 專注一事
吃飯的時候吃飯,睡覺的時候睡覺
番茄工作法是由意大利人弗朗西斯科·西里洛于1992年創立的一種微觀的時間管理方法,是一種簡單易行的時間管理方法。
使用番茄工作法:選擇一個待完成的任務,將番茄時間設定為25分鐘,專注工作,中途不允許做任何與該任務無關的事,直到番茄時鐘響起,然后在紙上畫一個X短暫休息一下(5分鐘就行),每4個番茄時段多休息一會兒。
雖然我并不是在這次課程中才知道番茄工作法,而且還在需要專注的工作時使用這種方法,但是老師今天提到在家庭時間中使用番茄工作法的方法還是帶個我新的啟發,我可以和孩子家人共同使用這個方法,保持有效的親子陪伴時間。
四 背包原則 情景分類
這個法則簡單地說就是把代辦清單上面的事情合并同類項,把相同場景下面的事情進行批處理。
方法學了很多,最最重要的還是實踐。
noving-文章健身房-理財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