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孩子奶奶帶著妞妞下樓納涼去了。剛回到家妞妞就走到媽媽跟前說,媽媽我額頭痛。妞妞媽媽看到孩子額頭有好大一個紅腫的包,趕緊問妞妞是怎么回事。妞妞說,在墻上撞了。妞妞媽媽心疼孩子,就問是怎么撞的,妞妞就指著正在客廳看電視的奶奶說,“是奶奶推我的”。
正巧妞妞媽媽跟奶奶頭天發生了點不愉快,妞妞奶奶責怪妞妞媽沒帶好孩子,不懂帶孩子,平時也是各種嫌棄,催著趕緊在生一個,其實妞妞媽自己也知道,孩子奶奶其實就是想要個孫子。
想到這,妞妞媽終于覺得找到了出口氣的機會,今天奶奶竟然把孩子推墻上了,這明擺著不喜歡女孩嗎,然后就跟奶奶在家對罵起來。彼此誰也沒讓著誰。奶奶哭鬧著說要回老家,不在這辛苦還受氣。。
第二天早上,妞妞額頭的腫包消退了,但是中間有個小紅點,怎么看怎么像是蚊子咬的包。
奶奶就問妞妞,是不是被蚊子咬的,妞妞說,蚊子咬了很癢,用手撓的。。。。。。
這誤會可真鬧大了。。。。妞妞媽媽現在也不知道應該怎么跟孩子奶奶相處。。
為什么孩子會撒謊說出一些從沒發生過的事情,并且被拆穿時候還一臉的坦然呢?
其實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這樣的一個階段,一般發生于2-5歲左右。據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兒童研究所測試,兩歲時,20%的兒童會說謊,3歲時這一數字達到50%,4歲時接近90%。
這是因為6歲前的孩子,由于還不能分清楚現實與想象,對很多抽象的概率也很模糊,會經常出現無意識的撒謊行為,但其實他們并不知道自己在撒謊,也不知道這樣的行為不正確。他們可能會把去了超市說成是去了公園,玩過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后就堅持說是自己的。
簡單來說,孩子無意識說謊時候沒有騙人的主觀動機,也意識不到自己在說謊,當然也不會有緊張,內疚等情緒。
對于家長來說,需要做的就是正確看待孩子的“謊言”,不要打罵孩子的說謊行為,更不要給孩子貼上“愛說謊”的標簽,耐心引導孩子即可。
另一方面,孩子有些謊言,實際上是表達了他內心深處的渴望。
比如說明明是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孩子偏偏說是別人拿了他的玩具,其實他只是渴望擁有這個玩具。
換個角度想,這也說明孩子有自己的思維,有足夠的想象力,這也是孩子長大的一種進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