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2017-07-17 小蕎 小蕎居
——這是小蕎原創(chuàng)的第93篇文章——
四明山麓,四明湖畔,有一個美麗的小鎮(zhèn)叫梁弄。鎮(zhèn)上有九十九條小弄堂,因其弄堂多,而得名。在硝煙彌漫的抗日戰(zhàn)爭時期,弄堂,給四明山革命根據(jù)地的將士們帶來得天獨厚的助力。巍巍四明,芳澤后世。
梁弄山水好,紅色情懷濃。
差旅第一天晚上,六點多,在一片片蛙鳴里走進省委黨校四明山分校食堂,便被一大盆靚糕吸引。歡喜,先滿足手機鏡頭,特寫上好幾張,不敢發(fā)朋友圈,怕它成網紅 。
確實紅,它模樣正方形,白色的糕身上,有紅色的印章;印章紅很勵志,“聽黨指揮”、“勤能守拙”,看得人熱血沸騰。
拿了個“知行合一”,找了位置坐下來。
想起家鄉(xiāng)臺州,也是有一樣糕的,因其形而名---方糕。年少時見得多,造房子、訂婚,大喜日子都有它的影子。方糕,是喜感的好糕子!
梁弄糕,比起臺州方糕,喜氣里,多了大氣、正氣,傳承了革命人的紅色情懷,俗稱大糕!吃上一口梁弄大糕,頓覺神清氣爽;舟車勞頓,剛好被消退了。糯米粉粘合一起,有嚼勁;一口之余,便可見“甜心”,豆沙臥在糕中央,甜美,細膩,口感好,讓人對異鄉(xiāng)---梁弄距離慢慢拉近。盛夏的黃昏,蛙聲迭起里,有一種熟悉的水鄉(xiāng)況味。
之后,食堂大糕不見。素菜淡飯里,十分想念。
恰黃昏等下,走路,享受出差的福利時光,早晚時間自由,可散步鍛煉,也悄悄打量異鄉(xiāng)的街市,常常看看當?shù)氐娘L土人情、小吃瓜果。暖黃的街燈下,梁弄大糕的芳名多出懸掛,只是鋪子都“鐵將軍把守”,方知梁弄大街是光明正大的早餐系、午間檔,更是各地差旅者捎回家的鄉(xiāng)土類。過期不候,隔夜不賣,更新鮮!
出差的最后一天早上,有黃巖的伙伴早早在群里呼喚,早鍛煉時光,已經溜達街上,買了熱乎乎的大糕。果斷地放棄了食堂早餐,直接走街,尋覓大糕而去!一路走,一路想,剛出鍋的大糕,熱氣騰騰,肯定好吃!而后入鄉(xiāng)隨俗。就坐在那個店鋪,拿上一塊,配上一碗湯或豆?jié){,熟悉的風味,接地氣!
直走至鎮(zhèn)中路,梁弄四明大糕昭然在前;急急地走進店鋪,問有沒有現(xiàn)場蒸的,店家說不夠早,只有成品,沒有半成品了。保溫箱里拿出一盤,四四十六的大糕,福祿壽喜的印章,鄉(xiāng)土親,碎碎念,又回來了。
和學校食堂不一樣,街上大糕少了大氣正氣,但與家鄉(xiāng)的氣質很近---喜氣、福氣兼具。而且,糕身和印章同色, 沒有紅色印記,少了色素的困擾,健康態(tài)。糕有兩色,白色和褐色,源于米的顏色品種不同而成。價格也美麗,30元一盒。
白色已經在食堂嘗過,拿上褐色的一塊吃起。黑米的醇香,比一般糯米的來得更濃郁,彈性也更甚,搭上同樣黝黝的豆沙窩,舌尖的享受,味覺的愜意,真的不必說了香,趕緊評論---黑色濃郁、白色清朗。
經典評論,八字方針,給同行的伙伴們指明了方向。
午間,學習結束后,歸途前,伙伴們一聲令下,“帶路” 。梁弄大糕,我又來啦。
店家合不攏嘴,早間糕已經賣完,殷勤地,馬上---做起來!只見他,動作麻利,倒出粉、篩粉、撒粉在模具上,而后,把豆沙醬用勺子舀在粉中央,正方形的格子,很快被填滿。一盤盤,放進架子上,而后,放進電蒸箱,開蒸!
候上十五分鐘,享受慢慢地大糕氣息從淡到濃的飄香,幾個伙伴一起,酷暑的中午,沒有空調,只有一個老吊扇轉著的時光,我們一起,有說有笑,熱,竟然不覺。說著家鄉(xiāng)的糕點小吃、說著手工作坊、說著年輪。
戲說送丈母娘、送長輩,又加買六盒,店家高興,我們也不知炎熱地繼續(xù)等、繼續(xù)說。等糕的時光,也是那么美好。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方糕大糕,形似 味近。四四方方,如背倚的四明山。主峰,有四窗巖,巖中四個洞窗,洞洞相通,四面玲瓏,“每天氣澄霽,望之如戶牖,中承日月星辰之光,謂之四明”。
梁弄大糕,食之四明。 方正間,香甜澤仁。值得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