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一個新聞,震驚了無數人。一個10歲的孩子花5萬元打賞游戲主播,母親在鏡頭前痛哭流涕地說,這是丈夫的喪葬費,而她也患了直腸癌,這筆錢是她的救命錢,希望平臺能退回這筆錢。
新聞底下,是網友炸開鍋的評論:
有人痛斥游戲平臺,說趕緊關了這些害人的平臺。
網友@班國師說:
“跟孩子沒多大關系,現在的網絡主播行乞得非常高尚,會說,會哄,會騙,避免不了孩子一時的沖動”。
(游戲主播巴巴地催著孩子給買穿云箭!)
有人指責家庭教育,父母沒有給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這才是根源。
最扎心的說法是,這就是“窮人孩子早當家”的反面范本,越窮越富養孩子,是當今社會很普遍的一個現象。
01窮家 “富養”孩子的父母:我不想孩子再“受窮”。
柚子爸跟我講過一個他兒時的小故事。他小時候看中了一雙拖鞋很喜歡,鞋子要一塊錢,于是他默默地攢了好幾個月的零花錢,終于買到了那雙鞋。
我問他怎么沒想過直接跟父母要錢買呢?他說自己好像很小的時候就懂得了父母的辛勞,從來沒想過去提這種要求。
記得上幼兒園的時候,我曾在路邊撿到一個破舊的鉛筆盒,里面有一支半截的鉛筆,都讓我高興了好久。
我們那代人,童年的記憶里都有過“匱乏”的體驗。所以想讓孩子擁有更多。
心理學上說:“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是在對待我們內在的小孩。”因此,我們在滿足孩子的時候,或許是為了補償小時候的自己”。
小時候,難得吃到糖果;于是,現在就把孩子泡在了蜜罐里。
歸根結底,我們富養孩子的根源,就是這種補償心理。
02富家“富養”孩子的父母:我沒時間陪孩子,只能給她多花錢。
補償心理只有窮家才有嗎?其實富家也一樣有。
前幾天,在公號“英國那些事”上,看到了一個故事。一個15歲的英國女孩,在母親的富養下,買了各種名牌包包、鞋子、衣服、化妝品,一個妥妥的富家公主。
而她最近因為母親縮減她的零用錢(把她每個月的零用錢從5000美元砍到了1000美元),上節目去控訴。
在節目上,她要求媽媽把她零花錢至少提高到2500美元;并買一輛23.1萬美元的奔馳G class SUV給她當16歲的生日禮物。
她的理由很簡單:“從小我想要什么,我媽就給我什么。她需要繼續為我提供這種生活,因為這是我唯一熟悉的生活方式。”
她從來沒有想要什么兼職,將來也不想工作,她只想永遠過著這種奢華的公主生活。
在節目里,母親表達了富養孩子的初衷。因為是單親媽媽,平時忙于工作,沒時間陪伴女兒,總覺得虧錢了她,于是從小就給女兒最好的一切。
不管是出于小時候的匱乏感去補足孩子,還是因為沒時間陪伴孩子去補償孩子,父母最大的一個問題是“父母心”泛濫,把正常的經歷當成了吃苦,剝奪了孩子體驗人生的權利。
人生百味,沒品嘗過苦,怎么能真正懂得甜的滋味?
(圖/單親媽媽帶著3歲女兒開出租車)
孩子體會不到自己創造價值的喜悅,只有揮霍金錢的虛無快感。這樣的孩子,只能成為揮金如土的敗家子。當父母不再滿足自己的那一天,她的人生就徹底“失控了”。怨懟父母和他人,成為了不知感恩的白眼狼,是家庭和社會共同的負累。
不懂事的孩子,永遠只是個孩子。
03物質上“富養”的背后,常常是精神的“窮養”,孩子變成了精神上的“孤兒”。
電影《米花之味》里,細膩地展現了留守兒童的教育缺陷。母親葉楠返鄉看望女兒,發現女兒身上有著一堆“留守兒童”的典型問題:總是抱著手機玩,對母親各種撒謊,甚至偷寺廟的錢去玩游戲。
如今的留守兒童,不只在鄉村,城市里也有著很多。有位教育專家曾說:“中國大部分孩子是有父母的孤兒,盡管有父母陪伴在身邊,但卻沒有傳遞內在心理能量給孩子。”
文章開頭的例子里,或許因為忙于生計,無暇陪伴孩子,母親經常把手機丟給兒子玩,這樣的行為很常見。很多孩子缺少來自父母的關注,而手機和游戲是可以帶來“快反饋”的。在商家精心設計的游戲環節里,孩子獲得了互動、關注和滿足。
比如,當孩子打賞完后,主播會對他說一句“謝謝、么么噠!”會讓孩子特別有存在感。
比如當孩子完成一個游戲動作的時候,系統會有一個聲音說:“你真棒”,會讓孩子有被認同感。
精神上沒有歸屬的孩子,總是會去尋找一個落腳點。
15歲的英國女孩在節目中大哭,說母親不是一個稱職的媽媽。“我感覺我從小到大沒有被她真正當一個女兒愛過,她只知道給我錢。”
精神上貧瘠的孩子,總會去外界尋找滿足感。
在孩子沉迷物質外殼的時候,我們需要反思的是,我們的親子關系“內核”是不是出了問題。
孩子和手機、游戲、名牌包包親密無間,真正的原因或許是因為我們和他們的“不夠親密”。
前一段時間,小柚子特別迷動畫片,每次動畫片看完,都哭著喊著要看。后來我發現,他特別沉迷動畫片的那段時間,是我特別少全心陪伴他的時候。有一次,他哭著喊著說:“我好無聊。”,讓我內疚不已。
后來,每天我都心無旁騖地陪他瘋玩一陣,陪他看書,做游戲、跳舞,發現他對動畫片并沒有那么沉迷。比起看動畫片,我陪他做些什么對他顯然更有吸引力。
正如《米花之味》的結尾里,母女在溶洞里翩翩起舞,傾聽自然的聲音,建立了真正的聯結。
充滿愛意的親子互動,遠勝于世間的一切繁華,是對孩子而言最有趣、最重要的事。
物質上富養孩子,精神上窮養孩子,是我們在養育問題上,掉過最大的坑。
最好的養育,應該是物質上“窮養”孩子,精神上“富養”孩子。
04物質上“窮養”,會給孩子帶來一生取之不盡的財富。
電影《小鞋子》完美展現了一個懂事的窮人家孩子是如何“當家”的。
9歲小男孩阿里在買菜的時候,不小心弄丟了妹妹沙拉的鞋子。但他和妹妹都非常懂事,沒有告訴父母這件事。
他們共穿一雙鞋子上學,妹妹放學后,再跑回家,把鞋子給哥哥。這樣的過程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雖然沮喪,又互相鼓勵。
后來學校舉辦跑步比賽,獎品里有一雙運動鞋,他就拼命地去跑,并且堅定地告訴妹妹,他會為她贏得一雙鞋子。
從始至終,他們都在想方設法自己解決難題,不想讓父母再徒增煩惱。
阿里幫父母買菜、做家務,沙拉幫媽媽帶年幼的妹妹。
貧窮讓這兩個孩子建立了患難與共的兄妹情,讓兩個孩子學會了承擔。
一個周末,阿里陪父親挨家挨戶地敲門找活干。幾次被拒后,父親再次敲門,介紹自己的時候突然詞窮,阿里學著父親及時地說出了他們的來由,那一刻,父親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這么小的孩子,就已經懂得了盡自己所能去為父母分擔點什么了。
這就是“早當家”。
“窮人孩子早當家”是因為父母早早地培養了孩子的責任感,這樣的孩子,會把貧窮當成助力,去拼搏進取,努力改變自己的人生。
撇除窮人二字,每個孩子都應該早當家,都應該擁有責任感。知道父母的每一分錢從哪里來,知道每一分錢該花在哪里。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詩只是在書本里念一念不會讓孩子懂得珍惜和感恩,因為沒有經歷過的感受無法深刻。只有讓孩子體會到辛苦和汗水,肩負過生命的責任后才能真正理解和體會。
擁有責任感的孩子,才能真正獲得人格的獨立,實現成長的躍進。
05精神上富養孩子,才是真正有益的富養。
給錢買買買就是富養孩子,這是很多父母的固化思維。事實上,孩子真正需要的富養,是需要去開闊眼界,豐富認知。
比如看電影、看書、親近大自然,畫畫、做游戲、聽故事,這些充滿著豐富感知和豐沛想象力的活動,都是孩子最珍貴的精神食糧。
精神上的富養,是父母一種用心的投入,是花時間、花心思陪伴孩子。
精神上的富養,才是真正有益的富養。
物質上的富養,多數是父母想走一條育兒的捷徑。事實上,人生并沒有捷徑和坦途。
我們不應該把孩子當成溫室里的花朵,要陪孩子一起長大,走一趟風雨兼程的路。
讓孩子學會經歷挫折,學會承擔責任,學會用自己的力量去開拓人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將滿心愛意傾注在孩子身上。
物質上化繁為簡,精神上始終充盈。
這樣的孩子,才是真正的“貴子”。
柚媽愛叨叨?: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想起小時候的很多事情。老實說,我覺得自己也是被寒門富養的孩子,但慶幸的是,我覺得自己精神上也是被富養的。所以雖然在真正獨立生活后的人生里遇到了很多問題,但也因為有愛的支撐,漸漸地成長起來。
如今為人母,我覺得我寧可當一個“懶媽媽”,也要讓孩子多“干活”。因為學了一些心理學知識的我深知,一個人的自立能力,會影響到他未來人生的自信心和幸福力。
在知乎上回答過一個問題:“你會給你的兒子買房子嗎?”我的回答是:“我不會,他想要的東西,應該靠他自己努力去實現。”
我能做的是:讓他擁有謀生的能力,自我成才的能力,知道自己的價值所在,去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