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敏捷項目管理:事半功倍的藝術》,作者:Jeff Sutherland,J.J.Sutherland,此書作者是父子倆,是敏捷項目管理方法的兩個創始人之一。
觀點:
第一、不要搞多任務,同時干幾件事兒,要每次只干一件事。(……大腦的短期工作記憶。)
對軟件公司研究表明,如果同時做兩個項目,每個項目就只能得到40%的時間,剩下20%浪費在項目切換上了。如果同時做五個項目,每個項目將只能得到5%的有效工作時間,你得花75%的時間用于項目切換。
第二、做什么事都要追求做完,完成一半沒價值。
制造了一半的汽車,和造好了但是沒有賣出去的汽車,都沒有價值。
第三、一次就把事情做對。
在高端轎車生產領域,日本公司和歐洲公司的區別是,日本公司造一輛汽車只需要16.8個小時,平均,一百輛汽車只有34個毛病。歐洲包括寶馬公司,他們造一輛車平均需要57個小時,而每一百輛車有78.7個毛病。原因是,日本汽車廠生產流水線上的任何工人,都有權叫停整個流水線,讓所有人等著他把問題解決了,當場知道有這么個毛病,當場改進,當場給所有人教訓,這就能很大程度上避免以后出現類似的錯誤。
老師的評論:
我讀書讀到這里,馬上有一個疑問,歐洲人為什么不趕緊學日本人的做法,這很可能是不好轉型的問題,我在別的書曾經看到,早在1970年代,汽車生產線停一分鐘都有超過五千美元的損失。如果你一開始就允許工人隨意拉停生產線,他們慢慢磨合之下拉停的次數就會越來越少,你就能承受得起。如果寶馬公司現在說從明天開始,咱們也學日本人隨意拉停,有問題現場解決,估計改革初期生產效率會大大降低,這還不算人員和部門調整的成本,所以什么局面往往都是歷史路徑依賴的。
這三個道理都非常簡單,一說人人都明白,可是一到企業,一到很多人一起工作的情況,就很難做到了。一群人做事和一個人做事是完全不同的情況,一群人在理想的情況下會產生1+1>2的化學反應,但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表現都比一個人愚蠢的多。
怎么能讓一群人能夠相互配合,把一件事給做好,這里面的學問非常大,以后我們還要繼續說。
由此得到:
每次只做一件事,追求把事做完,最好第一次就做對。對個人來說這三個道理非常簡單,但是讓一個團隊做到這三點卻很不容易。
我說一句:
先從個人層面提升自己,養成好習慣,把這三個道理當成每日管理自己的首要指導原則,有時候個人的進步也能帶動影響團隊的進步,專一,完成,做對。日復一日想不進步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