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閱讀常見誤區,你中招了嗎?

現代社會孩子的教育問題可以說是一個家庭一項重中之重的工程,甚至大部分家長在孩子在幼兒期間已經在有意識的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其中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閱讀便時常見的動作之一,但是看似簡單的一項閱讀工作,其中卻蘊藏豐富的知識點。

上海師范教育學院的博士生導師吳念陽,吳教授在帶領他的學生進行課題研究的時候,曾經拍攝過兩千多位家長給學齡前寶寶進行親子閱讀的一個過程。后來他針對了這些孩子們閱讀過程分析了下,很多家長在幼兒閱讀過程中存在很多誤區,主要體現在下面幾點:

第一個誤區:把家庭早期閱讀等同于早期識字。

第二個誤區:每讀一個故事都要給孩子說出一個道理。

第三個誤區:不讀圖只識字。


第一個誤區中,我們很多家長以為讀書就是識字,以為就是讓孩子識字了就等于讀書了,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吳教授在拍攝過程中發現很多家長帶孩子讀書的的過程就是照本宣科,幾乎沒有任何的語氣、語調、表情,經常在讀書的過程中聽下來問,這個字我教過你,還記得嗎?怎么念啊?當然孩子通常是不愿意回答的,因為你打斷了他正在看的故事,于是家長就不高興了,數落孩子幾句,再接著給孩子讀,可想而知這樣的閱讀給孩子帶來怎么樣的體驗,換做是我們自己,你還會覺得讀書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還愿意讀書嗎?視頻中還有一位母親,她認為孩子已經認了很多字,她想讓孩子復習生字,于是呢她就不愿意給孩子念書,他就說這些字你都認識,你應該自己念了,可是這個孩子呢就不愿意念,于是呢母子兩就在那里僵持很長時間,一本好書就放在前面就這么錯過這難得閱讀機會。所以家長有這樣的誤區的話一定要做下調整。

第二個誤區中,絕大多數家長都有一個語文教育的后遺癥,看到一個故事就立刻想挖掘內涵,“寶寶,你說這個故事講了什么道理?”“寶寶,你知道嗎?以后不能撒謊!”“寶寶,你要愛老勞動,你看這里都講了!”事實上,在幼兒階段寶寶還沒有形成抽象思維的能力,他對一些道理沒有任何的感受力和理解力的,而且他也沒有這樣的能力總結出來這些道理。閱讀可以幫助他們拓展生活的閱歷,欣賞故事中角色的一些行為,模仿故事人物獲得正面的一些人生體驗,他的這種理解道理的能力只有到了青少年時期可能才會具備,所以你現在跟一些學前的寶寶講這些道理對孩子來說得不償失,而且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第三個誤區中,很多家長不懂得讀圖的重要性,就是只給孩子讀字,不懂得讓還去看圖,因為我們的孩子整個的童年期她的認知通道是視覺信息,就是此時的孩子他對看圖是非常敏感的,他是很喜愛這樣子做的。他們對圖畫書的畫面十分感興趣,他們讀書的時候有可能會盯著畫面一會看到這里有個兔子、一會看到這里有個老虎,很少媽媽會認可說,“寶寶你的觀察力太棒了。”很多媽媽的做法是“啪”的把孩子的手打一下,然后說道,“別動,好好聽媽媽給你講故事。”這樣打上幾輪孩子就索然無味了,到處這兒看看,那兒看看,于是媽媽就急了,“別開小差了,好好聽故事!你在不好好聽,我不給你講了!”所以這樣的情況發展到后面就是孩子聽故事聽得索然無味。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還缺乏一些生活經驗,如果僅僅是書面上的文字,他還不能在大腦里面構建相應的畫面。舉個例子,咱們常說的一句話,狼在上游喝水羊在下游,如果要理解這個句子,孩子的腦子中要有一個狼的形象,還要有一個羊的形象,他還要懂的上游是什么,下游是什么,如果他不滿足這些因素,他實際上是沒有辦法完整地理解你說的這句話的意思的。但是如果孩子要是看著這樣一幅畫,狼在上游,羊在下游,孩子就可以很輕松地理解這個意思了。所以我們在給孩子讀書的時候,一定要重視讀圖,不要一上來就教孩子認字。

好,說了這么多誤區,那正確的方式是什么呢?幼兒閱讀的正確理解是什么呢?那我們下回再來解讀!感謝您閱讀今天的分享!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