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格物只在心上做,真理何必外物尋?
“格物”,是中國古代認識論的重要命題,最早見于儒家經典《大學》里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雖然《大學》里提及了“格物”,但卻沒有作出任何解釋,于是“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便成了儒家思想的未解之謎。
之后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學者對“格物”作出自己的解讀。唐代孔穎達認為“格物”是“事物之來發生,隨人所知習性喜好”,宋司馬光認為“格物”是“抵御外物誘惑,而后知曉德行至道”,然而觀點最具代表性的,對后世影響最深的,當屬朱熹和王陽明。
1.格物,到底要向外還是向內?
朱熹認為“格物”是“即物而窮其理”,也就是“向外格物”。朱熹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物性”,水有水的特性,火有火的特性,花有花的特性,草有草的特性,我們要把萬事萬物的特性都認識清楚,就能體悟天理,到達致知。
早年的王陽明,對一代大儒朱熹的“格物論”深信不疑。直到有一天,他和一位姓錢的朋友在亭前“格竹”。他們對著竹子“格”了七天七夜,沒“格”出真理,反倒是生了一場大病。
這是王陽明第一次對朱熹的“格物論”產生了懷疑。
多年以后,王陽明得罪了太監劉瑾,被發配到寸草不生的貴州龍場驛站。對于志存高遠的王陽明來說,這是莫大的打擊和侮辱。在他灰心喪氣時,他又企圖用朱熹的“格物學”解決當時的困境,結果鬧出了笑話。
他去看到當地的野獸生活的很好,于是就跑去“格”野獸,要它介紹生存的成功之道。結果生存之道沒得到,命差點沒了。
如果說,“亭前格竹”時候的王陽明,對朱熹的“格物論”已經產生了懷疑,那么龍場驛站時的王陽明,終于和朱子的“格物論”徹底決裂。
1509年的某天夜里,這是中國歷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個夜晚。《年譜》中對那個夜晚有過這樣的記載:“陽明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這一次,他頓悟了。之后,王陽明提出了“心學”,深刻地批判了朱熹的“格物論”。他這樣說道:“先儒解格物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且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縱格得草木來,如何反身誠得自家意?”也就是說,天下萬物那么多,怎么格得完,就算是認清了萬物之理,這對我們內心成德又有什么幫助呢?
至此,王陽明開創了自己的“格物論”。在他看來,“格物”的途徑,不是向外,而是向內,不是探求外物,而是要找回本心。所謂“格物”,就是“去其心之不正以歸于正”,就是要“為善去惡”,成德性之功。
頓悟后的王陽明徹底釋然了,他不再灰心喪氣,不再郁郁寡歡。既然一切都取決于“心”,那么是處于廟堂之高還是偏僻荒涼的龍場驛站,又有何差別?
心若向陽,人生處處皆是風景。
心若沉浮,到哪里都是流浪。
2.格物,還需知行合一
很多人一聽到王陽明說“為善去惡”便不屑:士大夫滿嘴的仁義道德,空談大道理罷了。
王陽明料到了這一點,于是他在提出“格物致知”之后,又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觀點。他曾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離。”他認為,“心學”不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必須要和實踐相結合,才能有最好的歸宿。
王陽明有個學生陸澄,在學習格物致知時產生了疑惑,他問王陽明:“老師您要求我靜坐息慮,省察克制,我在靜坐時確實覺得自己心平氣靜,但一遇到事,還是忍不住煩躁。”
陸澄的疑惑,不就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疑惑嗎?我們都知道情緒暴躁不好,每天也都“三省吾身”,屢屢告誡自己遇事要淡定,可當那股子氣上來了,才發現自己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
面對弟子的疑惑,王陽明回答道:“人須在事上磨煉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也就是說,你若滿口都是圣賢道理,沒有在“事上磨煉”,那么就算品德高尚,也不是真正的“知”。
多么深刻的領悟!人如果沒有真正遇到一些事,就永遠也不會知道原來自己可以多高尚,或者多卑鄙。你沒有遇到讓你生氣的事,便能侃侃而談控制情緒;你沒有遇到讓你害怕的事,就可以滿嘴都是“舍生取義”。要想真正做到“格物致知”,不能光靠想,還得在復雜的具體事務中鍛造自己的心理素質,才能真正“格物致知”。
3.格物致知的現代價值
無論是《大學》里的“格物”之說,還是朱、王二人的“格物”之辯,時間距今已經年代久遠。然而“格物致知”這四字里浸潤的智慧與光輝,卻依舊如明燈般,照亮了今人的路。
少年學“格物”,方能立凌云之志,做棟梁之材。儒家經典學說——《大學》里就有記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為青少年描繪出一條自我提升到融入社會,再到擔負起家國使命的人生路徑。
而今的社會,風氣浮躁,新聞里屢屢曝出“孩子輟學當網紅”之類的消息,無不讓人痛心。究其原因,根本還是在于從小沒立下高遠志向。若能把格物之理蘊含于中小學的德育教育中,促使孩子樹立正確三觀,培養良好意志品質,也許能讓孩子受益終身。
中年學“格物”,方能摒歪風邪氣,絕四方誘惑。中年,往往是一個人事業的巔峰。但人得意之時,恰恰是危機四伏之時。相對于少年和晚年,人到中年遇到的誘惑最多。若經不住誘惑,抵不了邪氣,往往就會走向錯誤的道路,最終鋃鐺入獄,悔不當初。學“格物”之理,方能“去其心之不正以歸于正”,時時告誡自己,反省自己,便能去除邪氣,讓人生從高處平安落地。
晚年學“格物”,方能戒無境欲望,成德性之功。人到晚年,最怕的就是多欲望,愛比較。比成就大小,比財富多少,比子女孝順與否……人若想比較,事事皆可比較。如若是青年或中年愛比較,還可以通過自身努力去打拼,可人到了晚年,精力不濟,若欲望過多,一來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壓力,二來也徒增煩憂。
晚年學“格物”,是要學會從心里得到滿足。就如王陽明說的:“減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懂得知足,才是真正的富足。安于本心,才能成德性之功。
人生三階段,學習格物致知,方知生命百態。身處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認清本心,良知之火便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