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們好好說話是一門大學問啊!
當我們出現對某些人或者對某些事沒耐性時,我們說出的話,一般都是很難聽的,而且很容易讓人產生排斥感。對孩子,可能更不容易好好說話。
什么是耐性呢?什么是耐心呢?
耐性指:忍耐能力;承受性
耐心指:有耐性;不厭煩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沒耐性,只是我們當下還有事情沒完成,還有事情還沒開始做,又不想做選擇去變動,而做出的一種焦急感。而這種焦急就會使人暴躁,從而說出的話都是特別沒耐心的。
就像今天,我在坐著看書,看著一本很感興趣的書《游戲力》。當我看得入神了,孩子們突然找我玩,叫我陪他們玩游戲。此時的我一心想著看書,而且我才看了兩三頁而已,離我每日至少十頁相差甚遠呢。所以,我的回答也毫無懸念“你們先玩,晚點再和你們玩。”看了一眼孩子們,嘟嘟嘴的去玩別的玩具了。但是,過了一會,他們又來了。大的來搶書,小的爬到身上坐著。想做的事情不能做,不想做的事情被逼著做,這樣的情況下,不惱火挺難的。此時此刻,如果我發脾氣的去責罵他們,他們確實會和往常一樣灰溜溜的去自己玩,甚至有的承受力小的就會開始哭啊鬧啊。今天的我,猶如天使般的可愛,我什么也沒說,我放下書本,陪他們玩去了。
隨手拿著坐墊放地上當煎鍋,從小的開始當雞蛋,輪流躺在上面,然后開火,撒鹽巴,撒醬油,翻面,繼續重復,然后假裝試味,“嗯,熟了,可以吃了”然后一起撓雞蛋癢癢表示開吃。三個孩子都玩的不亦樂乎。(一個兩歲多,一個三歲多,一個五歲多)
對的,我們在做煎雞蛋吃的游戲。齋撓癢癢他們不愛玩了,那就玩場景過家家式的撓癢癢吧。
其實,在孩子的眼里,父母就是最大的玩具。當他們找我們玩時,我們的回應就是他們最好的學習機會了。
很多人會覺得自己的孩子說話特別嗆,動不動就發脾氣。這個時候,我們該做的就是學會如何和孩子好好說話。
我還在學習和孩子好好說話呢,所以用玩代替了說話,也是一個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