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第247篇
【師徒二人草中嬉戲】
實操派心理學類似于指揮軍事作戰,每一場戰爭的戰略戰術都是無法雷同的。
當代心理學的理論、探討與說教,如果不能切實解決來訪者的實際問題,就相當于趙括的紙上談兵。
水無常形,兵無常勢,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軍事上從來就沒有固定不變的戰術可以一用再用。
那么,作為一個孩子的心理問題就要拿出創造性的新方法來應對。
比如,調整厭學,針對每一個孩子的個體差異,方法就必須是多種多樣的。某家教名師針對厭學的孩子很有一套,既然不想學習,咱們就吃好、玩好、喝好,什么都聊,就是不聊學習。
五年級的小A ,被老師放棄,也自我放棄,媽媽卻不能放棄。不寫作業,逃課,老師講課,他睡覺。
媽媽通過朋友介紹找到了這位家教名師,老師了解情況后,閉口不談學習,每天就是陪他玩,每到快結束的時候,老師都會提醒他一句:我們只要玩夠兩小時,你就可以回家了,反正你媽給我付錢了。
一開始小A 很開心,不用學習,還有人陪玩陪聊,這個老師可真好。時間一長,孩子就感覺上當了,媽媽每天工作那么辛苦,他居然配合老師一起騙媽媽的錢。
當良知被喚醒,主動性就來了。他告訴老師:我想學點東西,不想瞎玩了。
最后的結果,孩子上當了。高明的騙子都很會偷心,智慧的老師都是偷心高手。
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必須是心心相印的關系,才能達到教與受的和諧。一個孩子不喜歡某個老師,可能對這個老師教授的科目都會產生厭惡情緒。
有的人適合鼓勵,有的人適合激將。比如《三國演義》里面諸葛亮舌戰群儒說服孫權那一段就是用了激將法,他很清楚孫權的個性:有骨氣有血性。
當時的孫權心里還是很猶豫,不知到底是該投降曹操,還反抗曹操,還沒有決定,得知諸葛亮來了以后,心里面就開始犯嘀咕。心想,諸葛亮是劉備的人肯定會為主子劉備的利益考慮,勸自己反抗曹操,把自己當炮灰,所以提高了警惕,時刻提醒自己不能上了諸葛亮的當。
可沒想到,諸葛亮根本不勸孫權抵抗曹操,反而勸孫權投降曹操。諸葛亮對孫權說,曹操已經統一北方,如今又占領了荊州,根本無人能敵過他,所以勸孫權要趁早投降,千萬別猶豫。當時孫權覺得很奇怪,不解諸葛亮為何不勸自己抵抗,反而勸自己投降,而劉備為什么不投降呢。
諸葛亮笑著說“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當年漢高祖劉邦統一天下后,就剩下齊國一個叫田橫的諸侯,和500部下死守在一個小島上。
當時劉邦規勸田橫趕緊投降,然后給他封侯拜相,這樣自己既能完成統一天下的大任,而且也用不勞煩自己老是派兵攻打田橫。可田橫左思右想之后,覺得義不受辱沒,抹脖子就自殺了。田橫一死,他手下的500個人也集體自殺,非常壯烈,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橫五百士的故事。
諸葛亮表示,田橫只是區區一個齊國的壯士,尚且懂得不能投降,義不受辱的道理,更何況劉備呼。劉備以仁義道德反抗強暴,拯救百姓,要么成功要么死,絕對不會投降。孫權聽后熱血沸騰,當場表示不能坐以待斃,也要抵抗曹操,然后向諸葛亮討教了抵抗曹操的辦法。
孫權的陣營,不論是投降派還是抵抗派,都在權衡一個“利”字,而諸葛亮審時度勢的做到了“曉之以義,動之以利”,最終打動了孫權,決定與劉備聯合抗曹。
諸葛亮應該是沒有學過心理學的,但他對人物內心活動的拿捏堪稱經典,攻心就是攻城池啊!我們形容諸葛亮神機妙算,實際上他就是落地的實操派心理學大師,如果他能活到現在,應該是非常有市場的。
一個能把學生看透的老師,才能稱之為合格的老師。想讓一個孩子打開心門主動學習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我們都知道要“驅動內力”,但如何驅動并不是簡單的說教。
首先老師得有愛,有耐心,有凌駕各種千奇百怪的問題的能力,還要有廣博的知識。當我們再次提到厭學,準確的說是厭惡老師,厭惡家長。求知是人的天性,厭學產生的原因是被扭曲的教導。
有不少家長問烽火老師:您把具體的方法直接告訴我唄,我再回去教孩子。
很多人是把方法拿回去了,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不是方法錯了,是用的人沒有把握好度。比如,烽火老師告訴家長引導孩子學四子棋,要有輸有贏,不能都輸給孩子,要不然孩子會意識到家長作假。結果一個家長回來說:孩子都不愿和我下棋了。原來她一把都沒讓孩子贏,結果把孩子整哭了。
有的家長說:孩子水平確實不行,我也不能騙他呀!既然要下就得下出真水平啊!
只能說家長沒有意識到對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是要用善意的哄騙引導學習的。
烽火老師給棕太布置一道幾何題,思考了半個小時都沒做出來,烽火老師讓他放一放,不要再做了,第二天上午給了他一個思路,題就解出來了。下午上戶外課時,又布置另一道難度更大的幾何題,烽火老師說:今天這道必須解出來!確實在現場解出來了,我能感覺到他內心的興奮。
第一天解不出來,就不解了,是怕打擊他的自信,第二天必須當場解,因為第一道題解出來已經讓他獲得了充分的自信,第二天再解另一道題時就不會打擊到他,有自信兜底。
當一個孩子從內而外散發出自信的光芒,他就愿意去探索更多未知的領域。
對小孩心態精準的把握是烽火老師的拿手,棕太是那種打擊一下就會全盤否定自己,而過多的表揚又會讓他膨脹的類型。他需要恰到好處的打壓一下或者鼓勵一下,就是一個度的把握。
陪棕太學英語的過程不是讓他學,而是讓他考我,念給我聽。其實在考我的過程中,他就是在學習。
家長陪孩子一起學習,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如果我們改變一下陪伴的方式和說話的方式,就能減少很多親子沖突。
每一個爸爸媽媽只要用心都能成為實操派高手,只要愿意嘗試新的溝通方式和新的說話語氣。
祝福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