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高中時雖然面對著沉重的課業,我卻不覺得辛苦,到了大學,我才體會到真正的“煎熬”。
大學的我有了更充足的課余時間,卻并沒有感覺絲毫輕松。
上課時,我總是盼望著能早點下課,去參加自己喜歡的社團活動,臨到社團活動時,我又往往被沒有認真聽講的負疚感包圍,想著下一次上課時定要好好聽講,以彌補之前的過失。
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都沒有擺脫掉這樣的惡性心理循環。
一學期結束了,不單課業成績不滿意,對待社團活動,我也不再感到樂趣,反而將其當成了任務來完成。
這樣的情況,使我逐漸陷入了深深的焦慮中。
一次偶然的讀書會上,分享者向我們推薦了《正念的奇跡》這本書,令當時的我恍若在沙漠里徘徊許久的旅人,突然遇到了一汪清泉一樣興奮。
原來我過得如此辛苦,并非我不夠努力,只是因為沒有意識到“活在當下”的重要性。
在課堂上時,我想著社團活動,參加活動時,又想著上課。
被未來吸走,幾乎覺察不到自己當下所在做的事情,就是我如此焦慮的癥結所在。
覺察到自己的問題后,我開始時刻提醒自己,活在當下,并按照書中介紹的方法開始實踐,沒多久,我便平衡好了課業與社團之間的關系。
接下來的學期,我不單拿了獎學金,也升任了校組織的部長,對待這本書,我也是深深得感激。
02
《正念的奇跡》最初是一封長信,作者是越南的一行禪師。
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越南的戰爭一再拖延。
在連年的動亂引起的恐懼與不信任的氛圍中,被逐出越南的一行禪師不斷寫信鼓勵他的好友廣兄,提醒他遵循最基本的處事守則:即使身處最困厄的境地,也要隨順呼吸,修持平靜的正念。
在一行禪師的鼓勵下,廣兄渡過了那段最艱難的時光。
而這個理念也觸動了我,讓我不由得思考,正念是什么?其實很簡單,若我們時刻都能覺知當下,與自己和諧相處,那么我們對當下的覺知,便是正念。
覺知當下,說來容易,若沒有經驗性的方法指導,很少有人能夠做到。
因為大多數的人就如之前的我,并不清楚當下的重要性,常常在無意識之中,就脫離了當下。
大學里,許多人都有一邊吃飯一邊拿出手機看視頻的經歷,每當高潮階段,我們就會深深陷入其中,以致完全忘了當下正在做的事情。
常常是一口飯還沒有咀嚼完,又夾起一筷子菜送進口里,幾乎意識不到自己正在吃飯。
這樣的情景,好像我們不是在吃飯,而是在吃電視里的情節,若無人提醒,我們永遠意識不到口里米飯的滋味,也不會發現自己脫離了當下。
這樣的結果是我們失去了品嘗美食的樂趣,同時,也因為無意識而吃進更多食物,長此以往下去,不僅會發胖,更不利于我們的健康。
03
那我們該怎樣維持正念,覺知當下的自己呢?書中介紹了三個方法。
第一,我們要在一舉一動之中都秉持著正念,時刻提醒自己,當下正在做的事情,就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要對自己的時間保持清醒的認知,吃飯時,就專注于當下的吃飯,對“我正在吃飯”這個事情保持全然的覺知。
假若我們吃飯時想著接下來要看的電視,并急急忙忙地吃完飯,好像這是令人厭惡的事情似的,那我們既吃不好飯,也無法享受看電視的放松。
因為看電視時我們也會想著其他的事情,就這樣,我們像是被浪花左拍右擊的瓶子一樣,毫無知覺地被拋來拋去,生命在一點點流逝,我們卻無法體會生命的存在。
第二,我們可以通過專注工作來修習正念,覺知當下。
現代社會,忙碌的我們將許多時間花費在工作上,若我們能夠將正念融入工作,時刻保持清醒,那我們的效率會大大提高,也更能體會到工作的價值。
正如讀完這本書之后的我,在上課時專心聽講,期末時得到了獎學金,對當時的我來說,是很大的鼓勵,學習上有了成就感,也就更加上心了。
第三,如果覺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即使時刻提醒自己,但依舊會分心的話,書里還介紹了兩個簡單卻非常有效的小工具,來幫助我們從無知無覺的心念散亂中解脫出來,真正地體會到生命的奇跡。
其中一個小工具就是觀照自己的呼吸,它可以防止我們的心念散亂,無論何時,一旦心念游離不定,我們都可以用呼吸作為工具,重新看好我們的心。
當我們無法抓住“面”時,就盡力做好“點”,體會到自己“一呼一吸”的間隔長短,心里默念時間,測量呼氣與吸氣的長度。
這樣維持幾周以后,我們的注意力自然會從外界轉移到自身上來,逐漸地更加關注自我,不再被外物影響情緒。
唯有如此,當下,才真正屬于我們自己。
另一個小工具就是正念日,在一周中選一天,讓它完全屬于自己。
這一天,從容不迫地做自己手頭上的事情,不要有丁點趕任務的想法,要全神貫注地享受當下的工作,與它合一。
不疾不徐地以虔敬的心對待它,其余事情都與自己無關,只有當下的工作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忙碌的生活中,也許我們無法時刻保持正念,但可以通過“正念日”這樣一個小小的儀式來幫助自己,潛移默化之中,正念日會滲透到其他日子里,我們會比之前更能安住當下,在喧囂的環境中依然保持內心的寧靜。
04
正念能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將“覺知當下”的理念深植內心,我們的一生都會受益無窮。
在長長的一生里,只有當下這一刻,才是真正存在的。
后悔過去所做的選擇是無用的,因為我們無法改變,只會徒增煩惱,如泰戈爾詩云: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陽而流淚,那么你也將失去群星了。
也不要煩惱自己的未來,未來還沒有發生,我們并不能測算到未來的處境會與現在有何區別,過多的想象不過是對精力的浪費。
最重要的時刻只有一個,那就是現在,現在是我們唯一能主導的時間,若我們無法把握住當下,那么當“未來”成為“現在”時,我們也無法好好活在當下。
正如我初上大學時走入的誤區,上課時把握不住課堂上的聽課機會,課下又無法享受社團活動,最終的結果是什么也沒能得到,徒增焦慮。
愿讀罷此書的我們,都能明白當下的重要性,掌握覺知當下的方法,改變焦慮的心態,回歸到歷來禪師們提倡的生活狀態,“餓來吃飯困來眠”,隨順自己當下的生活,讓我們的內心生出祥和、深沉的喜悅,重獲新生。
附圖:第一次嘗試在寫讀后感的過程中運用思維導圖來分析,理順思路,加深印象,可以對照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