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公眾號“成長樹”有篇文章《晚上三小時,陪伴孩子的最實用方案》,讀后感慨良多,受益匪淺。文章的作者是一位兩個孩子的媽媽,晚上進了家門就把手機丟一邊,一心一意地陪伴孩子,順便有時候也提升下自己。
???? 簡單來說就是把晚上的三個小時分三段來處理:
?? (一)6到7點,親子時間重在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方式多樣,比如讓孩子口述在學校的經歷,媽媽來畫,比單純地問,“今天發(fā)生了什么有意思”的多。孩子從中獲得了成就感和掌控感,參與度自然就提高了,會描述出細節(jié)來。從中,母親可以掌握很多班上小朋友的信息。
???(二)7到8點,主題活動時間。畫畫、玩積木、拼樂高、英語課、下棋、玩桌游……兩個孩子會比較好互動一些,小孩子玩手指畫會比較開心又隨意。大些的孩子,媽媽們可以跟娃一起畫,既培養(yǎng)了孩子的獨立專注,又有了自己的怡情時間。手工可以應景,也可以包羅萬象,比如“棉棒新玩法”。數學,給孩子一個計算器,扮演商店買東西的過程,孩子很樂意,并且會編出不少番外情節(jié)。棋類:鍛煉思維、培養(yǎng)輸贏觀和抗挫能力。從自制的簡單地圖開始,熟悉規(guī)則后,逐步過渡到五子棋、軍棋,甚至圍棋和象棋。運動,放放舞曲,隨便動動,跟著app聯系機組hiit,歡迎爸爸參與其中,負重俯臥撐。再有就是躲貓貓之類的游戲。
??? (三)8到9點,就寢準備時間。洗澡和親子閱讀。
??? 等娃睡著后媽媽們的夜生活就開始了:聊天、看一集歐巴,看書,整理白天的思緒。值得注意的是這段話:
與孩子相處,省下的力氣終究會反撲回來,細想的確如此,世間萬物,只有人與人的感情沒有捷徑可走,愛情親情都一樣。作為職場媽媽,一天24小時,真正和孩子正面溝通的時間只有3個多小時,如果一邊拿著手機一邊心不在焉地應付孩子,于他于我都將是對生命的浪費,是對增進感情白費的一番功夫。
所以,有人參加關閉朋友圈的行動,我想關不關在其次,關鍵是自控,一來減少朋友圈的關注人群,二來自我約束就好。
??? 育兒的過程沒有絕對的金科玉律,永遠是邊試錯,邊修正,“誠惶誠恐”多于“志得意滿”,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我得加油起來,孩子像面鏡子,對照鏡子,我只能調整自己,修正自己,給她最好的示范,壓力很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