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車窗外的景色極速飛過,車內的尋座之爭剛剛結束,車廂平靜了下來,安靜了,身旁的人帶著一臉的疲倦,趴在桌子上或是倚在親友的肩膀上安然地睡著了……過往的旅客朋友啊,請慢點,不要驚擾到他們!
又是一年春運開始了,數十億計的返鄉大軍走在回家的路上。一到這個時候,火車站尤其熱鬧(雖然平時人也很多),匆匆趕車的人絡繹不絕,他們中以學生和打工者為主體,帶著一年的辛苦的學業或者攥著一年打拼的所得,不論收獲如何,或喜或悲,家,永遠是最溫馨的港灣!
長大了,走的路多了,去過的城市也多了,我喜歡走在路上,喜歡這沿途的風景,但卻很少有人知道,每一座城市中,我最喜愛的地方是火車站、機場和汽車站,而并不只是這座城市的某某景區!個人而言,出行方式最多的還是火車,所以,我對火車站有一份特殊的情感!
來到火車站,你首先做的是什么?
進站啊! ? ?不,是取票!(預先取票的除外)
在取票大廳,人群被分成兩組,一組是人工取票,另一組是互聯網自助取票。細細看來,選擇人工取票的人群中,多以農民工兄弟和老年人為主,而自助取票機前,多以學生和上班族為主。老年人,不用多說,他們總是或所或少的和當下科技時代有些鴻溝,所以選擇人工取票;農民工兄弟呢,大多來自偏遠的山區、農村,對于數字化和智能化的城市,他們總是感到那么的遙遠,互聯網取票需要綁定銀行卡,所以他們猶豫了,因為他們不想把辛苦賺來的積蓄交給陌生的網絡世界!寧愿選擇排隊幾天幾夜,也不會去“冒險”,攥在手里才是最踏實、最放心的!
學生與上班族,是這個社會的活力泵,他們大多是八零、九零后,甚至零零后,為21世紀而生,在他們身上是時代最新成果的體現,他們也是最快接受新時代的群體。學生,讓院校所在的城市年輕人許多,散發出活力,上班族確是城市發展的中堅力量,他們選擇互聯網取票,是時代的寫照!
“請各位進站的旅客放包檢查!”
冗長的進站隊伍里,行李互相碰觸。仔細看!年輕人拖著行李箱,背著或洋氣或商務的背包,情侶互相擁抱著,哥們兒互相搭著肩膀,閨蜜互相牽著手;進城務工者,既可以說是簡單多了,也可是說是復雜多了,簡單點,一個編織袋扛在肩膀,雖然沉但卻載滿了喜悅與收獲,沉,因為踏實!復雜點,除了編織袋,還有一些紙箱子,里面放的是特產、泡面、鍋碗瓢盆、妻兒新春禮物,放的是幸福,放的是家!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候車大廳里有一個座位,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候車廳里眾生百態,匆匆過往的是腳步,慢條斯理的是歸途。
在這我想舉個例子,以觀不同:孩子不知因何事大哭起來,而父母的做法卻是相差萬別——有的父母選擇打罵,以為這樣可以唬住孩子,在孩子面前樹立一份所謂的“威嚴”;有的父母選擇依順孩子,連親帶哄,似乎在“請求”孩子不要再哭鬧;也有的父母選擇了漠視,他們認為孩子哭累了自然會停下來。
在這我們不評論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妨換一種觀察方式去思考:打罵孩子的父母,多是由于人多思維混亂,諸事煩心,也許是一年的苦楚,也許是車站的壓抑,孩子這時候的哭聲加劇了父母內心的煩躁,終化作屁股上的巴掌!依順孩子的父母,我想,多是一種習慣吧,由于在平時生活中對孩子的哭泣選擇忍耐,當再次面臨同樣情景時,會下意識的選擇依順吧;最后,選擇漠視孩子哭鬧的父母,應該是苦水最多最苦澀的,他們這種選擇是因為“太累”,奔波之累、旅途之累、討薪之累,全部寫在臉上,流在血里,這時孩子的哭鬧早已無法獲得父母的安慰,他們累得無暇顧及孩子,只想靜靜……
候車大廳,還有一個重要的地方值得去觀察,那就是公廁。火車站的公廁與校園、景區的公廁不同,倒不是因為裝潢不同,而是因為同樣是人潮涌動,火車站的公廁卻多了一份安靜,偶爾傳來的是如廁、流水之聲,哦,對了還有一些噴云吐霧的聲音,在互相遞煙中成為暫時的“煙友”,混雜著草酸氤氳起一氧化碳的煙氣……
“xxx車開始檢票進站了”
回家的沖鋒號終于吹響了!返鄉大軍早已準備就緒,裝備齊全:車票、泡面、禮物,當然還有回家的人兒,打贏這場攻堅戰——火車上的若干時間,前方就是勝利的曙光!
每一座城市的火車站,都是這個城市,這個社會的縮影,凝結著最樸實無華的人兒,所有人赤裸裸的展現在這個小社會之中,從商業巨賈到貧困乞人,從政治巨擘到平民百姓,在這一律平等!大城市的火車站有其喧嘩熱鬧,小縣城的火車站有其精彩華章!
留心觀察,感悟最本真的人生!我!在路上!
衷心的祝愿所有在路上的朋友一路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