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時定量,輕松存錢的三個策略
會花錢和不會花錢,是兩回事。
學會花錢的第一步,就是學會不花錢。
所謂強制性存款,就是給自己設立死規則,按照規則來實施對金錢的支配。
存錢方法可以分為三類:提前存、過程存、意識存
策略一:提前存——先存后用
主動存下來的,叫作“存款”;被動留下來的,叫作“余額”。
當你得到一筆收入的時候,第一個動作就是把一部分存起來,剩下的部分才用來滿足你的生活所需。
先存起來的錢,叫作“雷打不動基金”。雷打不動基金的第一個含義:無論收入有多少,都要雷打不動地執行“存錢”這個動作;第二個含義:錢存下來后,就是要雷打不能動的,除非是用來救命。
實現方法:
第一個方法:“按數目存款”
例如:每次工資到賬時,馬上轉走200~300元,存起來。你可以開通一些網絡銀行的“工資存款服務”,設置好每個月劃扣的金額。
選擇平臺的時候要選可靠性、安全性高的大平臺,如微信,支付寶等。
第二個方法:“按比例存款”
存下收入的五分之一,也就是20%。如果你目前的收入較低,可以適當調整為十分之一,也就是10%。
這樣存錢的好處:
一是,手頭上的可支配現金變少了,不會再認為有很多錢可以花,大大降低了沖動消費的計劃,消費欲望也會處處受限。
二是,當手上的錢很有限,我開始計劃消費了,會更理智地考慮什么應該買,什么不該買,什么需要現在買,什么可以以后買。
策略二:過程存——省下更多,存更多
在支配和使用金錢的時候,你要善于省錢,并把省下的錢存起來。
能不能省錢的本質,在于重新定義你的“快樂”。也就是要回答兩個問題:
(1)“到底什么使我快樂?”
(2)“還有什么能讓我更快樂?”
要永遠記住,沒什么錢的時候,省到就是賺到。所以,看到“更長遠的選項”,并考慮把它作為“可替代選項”,才是改變的根本和存錢的關鍵。
在可支配金錢有限的情況下,“大的快樂”和“長遠的快樂”是需要用“小的快樂”和“當下的快樂”來換取的。
“時間”就是我們第四層的“錢意識”。
任何一筆“小錢”,放在足夠長的時間維度上去計算,都會變成一筆“大錢”。
當你覺得花一點小錢沒關系的時候,先用這筆“小錢”來乘以365,然后花5秒時間來想一下,這個數目能給你提供怎么樣的“替代選項”。
你要意識到,如果你選擇了這個“替代選項”,它不僅可以給你“另一種快樂”,還能幫你開始養成“要存錢”的意識和“存下錢”的習慣,創造未來“讓存款自動生出更多錢”的機會。
今天就能賺到的錢和明天才能賺到的錢,哪怕數目一樣,它也是不一樣的錢,因為“時間”會改變“錢的價值”。
你今天買任何東西,除了失去“付出去的錢”,也會同時損失掉“存錢”和“讓錢生錢”兩個機會。
“每日存”
“每日存”:考慮到我們花錢的“過程”,基本上是“每天都得花”。
每天早晨,或是在剛醒來得時候,或是在吃早餐的時候,就轉走自己的10元,一年下來就可以存3650元。
關鍵是,盡量不要中斷,盡全力堅持下來,至少一年。
“等額存”
“等額存”:今天你每一次消費的時候,也請同時存下等額的錢。
這個方法適合收入比較可觀,但還沒有養成存錢習慣的同學。
“存錢”和“存錢的實施過程”本身,不僅能讓你存下錢,還能幫你不斷提高判斷力、自控力和對錢的覺知。一石多鳥,一份付出,多份回報,完全符合投資中“利益最大化”的思維。
策略三:意識存——周期性存款
要成功地守住錢、存下錢,有兩個重要的指標,就是“定時”和“定量”。
當錢還比較少的時候,“定量”比“定時”更重要。當經濟變得寬裕時,“定時”比“定量”更重要。這個時候你的收入、現金流充足了,光是“定量”已經不能把“存錢”最大化了。所以要加入時間,更加”有意識”地為自己增加存款的頻率,創造存錢的機會。這就是“意識存”。
方法:
(1)“遞進法”——頻率:按天存;方法:金額按天遞增。
比如,第一天1元,第二天2元,……第365天365元,一年共能存下66795元。
(2)“1378法”——頻率:按周存;方法:金額按周遞增。
比如,第一周100元,第二周200元,以此類推,第52周5200元,一年共37800元。
(3)“逢年過節法”——頻率:每逢節假日;方法:每個節假日存下固定金額。
比如,每個節假日固定存下200元,一年大概有115個節假日,一年共能存下23000元。
在實際操作的時候,有4點需要謹記:
1.量入為出,按照自己的實際收入和支出來選擇存款的方法,設置每次存款的額度。
2.盡最大力量,定時定量,一直保持,直到“存錢”成為你的日常,像刷牙、洗澡一樣簡單。
3.你需要知道,存款只是理財的第一步,也只是重新認識金錢的第一個習慣。
4.現階段,不要好高騖遠,光存就夠,不然你連讓存款貶值的機會都不會有。
任何理論的理解和執行,都有兩個大前提,即“時代的大背景”和“個人的實際情況”。脫離這兩個最大前提的結論,既不現實,也無法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