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相信,在很多家庭里,父親和母親一定會圍繞一個問題進行討論~“應該讓孩子學什么?”當然,如果家里只有一個人管孩子的學習,可能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
? ? ? ? 當我帶著孩子回到家里,孩兒她爸很興奮地拉著我開始討論新年對孩子學習的展望,期待我們作為父母能在孩子學習的道路上提供怎樣的幫助與支持,其實這個問題說到底就是父母在孩子學習中投入怎樣的精力、經濟支持的問題。出現沖突的地方一定是時間投入的問題,除掉學校學習的要求之外,孩子的課余時間是有限的,有限的時間只能安排最有效率的內容,那么針對二年級的孩子,到底學什么好?
? ? ? 我們最終的討論要點在于,孩子他爸傾向于學習知識性的內容,而我更傾向于讓孩子學習學習知識的方法。舉個例子,我覺得孩子這個時候可以學些字理方面的內容,知道漢字構成的來源和方法,幫助孩子更好地認識漢字及漢字中的文化,能體會漢字之美,在我看來,學習語文的基礎部分,這類知識其實是構成語言基礎的重要內容;然而孩兒爸卻覺得這個時候不如讓孩子學學成語,組詞,好詞好句。所以當我提出,學習應該學習“元”知識,比如數學里的基礎數學概念的由來,語文中漢字的構成方式及組合方式,拼音的拼讀規則等,遭到孩兒爸的強烈反對,他認為我不務實。最終,我們誰也沒說服誰,我想,可能這也會是很多家長的想法,不讓孩子學習感受和完整表達信息的方式,反而去追求一大堆范文,寫出看上去漂亮的文章;不讓孩子增強感受力,卻強行要求孩子為賦新詞強說愁。這樣的結果是什么?我們能期待連一件事情都描述不清楚的孩子寫出好作文?我們能期待孩子對于無感的內容寫出漂亮的文章么?我認為是不可能的任務!而且孩子在這類技巧學習中很容易被傷到,最后一遇到寫作就頭疼。
? ? ? ? 這學期,在我的閱讀課上,針對一年級的孩子,我們一起學習了"趣味拼音"和“趣味識字”,孩子們每次看到熟悉的拼音,都會想到我們講過的拼讀規則,這個公主和那個王子不能組合在一起,看到熟悉的偏旁會嚷嚷著說,我知道,我知道,這個字一定是跟“身體有關的”,因為里面有個“月”,老師講過,這個部首其實不是指月亮而是跟“肉”有關,當我們在課堂上討論,人們從最初的開天辟地到想辦法填飽肚子,到為什么有了對于文化的需求,到滿足了基本生活需求后交易(商業)發展的需求,一直到最早戰爭的起源,到遠古故事中神話角色是否真實存在。我們的課堂是豐滿而鮮活的,我想起樊登讀書會有一期節目叫“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里反復提到了我們應該教給孩子什么,讓孩子能立足于未來的能力到底是什么?這個問題的答案不一定完全準確,但是這個問題本身就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 ? ? ? (如果需要了解“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資源的朋友可以添加微信driftingcat找柴柴索取資源,也歡迎對此問題感興趣的朋友加微信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