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釋義
三陰交穴,十總穴之一。所謂“婦科三陰交”,顧名思義此穴對于婦癥甚有療效,是針灸治療婦科疾病的常用穴位。舉凡經期不順,白帶,月經過多,過少,經前癥候群,更年期癥候群等,皆可治療;?又此穴為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交會之處,因此應用廣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調肝補腎。亦有安神之效,可幫助睡眠。
三陰交,人體穴位。位于足太陰脾經穴位,位于小腿內側,踝關節上三寸。對于婦科疾病有很好的療效,是針灸治療婦科疾病的常用穴位。
三陰交穴是足部的三條陰經,也就是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三陰交位于小腿內側,符合陰的特性,對女性有特殊的保護作用。維持年輕,延緩衰老,推遲更年期。
別名
承命,下之三里,太陰。
出處
《針灸甲乙經》。
本穴是足三陰經交會處,故名。(三陰交為立體交會,依肝、脾、腎為淺深層次),故名。國際標準代號為SP6。
只有“足三陰經”(脾經、肝經、腎經)才交匯在三陰交穴,內踝(踝huai)尖上三寸,腿脛骨旁。
但“手三陰經”(肺經、心經、心包經)不交匯,分別走手掌的外中內側。
定位取穴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這個穴位在摸的時候一般都有一點脹,壓的時候會有痛感。
局部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趾長屈肌---〉脛骨后肌---〉母(足旁)長屈肌。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后方為脛神經;并有大隱靜脈,脛后動、靜脈。
主治病癥
腹痛,腸鳴,腹脹,泄瀉,便溏,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陰挺,經閉,不孕,難產,遺精,陽痿,遺尿,疝氣,足痿,癮疹,失眠,神經衰弱,蕁麻疹,神經性皮炎。
針刺灸法
刺法:1.直刺1~1.5寸,局部酸脹,可有麻電感向足底放散或酸脹感擴至膝關節和股內側;
2.理氣止痛可用龍虎交戰法;
3.消腫利水可用子午搗臼法;
4.孕婦禁針。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7壯,艾條灸5~15分鐘,或藥物天灸。
強身保健,采用疤痕灸,每年1次,或累計灸百余壯亦可,溫灸至皮膚溫熱舒適稍風紅暈1隔日一次,每日20次。
配伍
三陰交配天樞、合谷,有清熱除濕,健脾和中的作用,主治小兒急性腸炎。
三陰交配中脘、內關、足三里,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三陰交配陰陵泉、膀胱俞、中極,有滲變利尿的作用,主治癃閉。
三陰交配中極、天樞、行間,有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痛經。
三陰交配陰陵泉、四白、足三里、脾俞、腎俞、光明,有益氣健脾生津,滋養肝腎,補腎填精的作用,主治神水將枯。
三陰交配外麻點、切口旁針;太沖、下巨虛;內關、足三里,均有良好的鎮痛作用,是剖腹產麻醉最常用的基本方。
按摩時間表
1、每天11時,按揉20分鐘,對治療各種皮疹大有裨益;
2、每天11~13時,按揉20分鐘,對血壓具有良好的調節作用;
3、每天下午17時到晚上19時,用力按揉各15分鐘,具有促進子宮和卵巢血運暢通的功效,可防治各種婦科病;
4、每天晚上21時左右,按揉各20分鐘,具有健脾、收緊臉部皮膚、防止雙下巴的功效;
5、每天晚上21時至23時,按揉15分鐘,具有調經、祛斑、祛痘、除皺等功效。一般來說,堅持按揉一個月就能看到明顯效果。
文獻摘要
《甲乙經》:足下熱,痛不能久坐,濕痹不能行;驚不得眠。
《千金方》:卵偏大上入腹;夢泄精;女人漏下赤白及血;脾中痛不得行,足外皮痛;脛寒不得臥。
《千金翼》:產難,月水不禁,橫生胎動;牙車失欠蹉跌;腳疼。
《聚英》:脾胃虛弱,心腹脹滿,不思飲食……疝氣,小便遺失……男子陰莖痛,元藏發動,臍下痛不可忍,小兒客忤,婦人臨經行房羸瘦,癥瘕,漏血不止,月水不止;妊娠胎動,橫生,產后惡露不行,去血過多,血崩暈,不省人事。如經脈閉塞不通,瀉之產通;經脈虛耗不行,補之,經脈益盛則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