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思想深度,更多的是流于表面的膚淺與浮躁。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你沒辦法憑借著幾句話來認定一個人的思想境界。
有的人活得通透,看似平淡,實則通曉人性;
有的人舞弄著高級的概念、理念,端著架子,外行人看著高深莫測,細看卻也只是糊弄人罷,認為自己的思想遠超常人,其實可能連他自己都未必能理解他所說的話。
在我看來,這個話題有著一股對如今一些自視“知識分子”的諷刺?
思想深度由何體現?
閱歷?年齡?學位?地位?想法?
年齡確實能夠決定著閱歷與思想的深淺,越成長,越是有著獨到的見解
那學位以及地位呢
并不足以成為思想深度的體現
讀大學考研考博的人難道就一定比高中畢業闖蕩江湖的人思想覺悟要高嗎
這我想起著名畫家畢加索先生
或許可以很好的解釋這個問題
“我花了四年時間畫得像拉斐爾一樣,但用一生的時間,才能像孩子一樣畫畫。”
十六歲畫的是眼睛所能看到的世界
八十歲畫的是內心世界
越成長越注重心之所屬
對此,我的理解是
小孩子會更加渴望認識世界,而“認識”,不單單是成年人的知識層面的認識,孩童感受周圍的世界,不受經驗、知識、他人的影響,而這獨特的感受,便是藝術得以生發的基礎。
這也能稱得上是思想深度的提升
以孩童視角看世界,不意味著拋棄以往的知識體系,而是蘊含著對世界的嶄新理解,因此也是思想深度提高的體現。
這個問題體現出的是目前社會的現實,不得不說,互聯網催生了很多的“詩人”,利用碎片化時間形成的閱讀,看著公眾號瑪麗蘇式洗腦文,然后各種有感而發,自認文藝青年
然而看似深度的背后,其實是中空的設計,像是一種還未成形就先包裝好的產品。
簡單來講,就是
書沒看幾本,卻高傲而不自知,像破了萬卷書
真正的深度
有時不需要華麗的詞藻
真正打動你的
往往極簡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