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韜又上熱搜了,這次不是因為新歌,也不是因為綜藝,而是因為他要賣衛生巾。
4月9日晚,他在官宣《新說唱2025》導師的視頻里,突然丟出一顆“炸彈”:自己正在籌備衛生巾工廠,還要免費發5萬份試用裝,甚至放話“賭上了一切”。
消息一出,評論區直接炸了。
有人夸他“打破行業暴利”,也有人嘲諷“明星割韭菜新姿勢”。
這場跨界到底是真公益,還是一場流量游戲?
黃子韜做衛生巾的初衷,聽起來挺熱血。
他在直播里痛批“賺黑心錢的衛生巾商家太惡心”,聲稱要搞透明化工廠,把成本和品質攤開給消費者看。
他甚至讓妻子徐藝洋親自試用了3到4款樣品,一副“親自下場死磕”的架勢。
這次官宣,他更是把話說到極致:“賭上所有未來和信譽,不允許任何不好發生。”
這種近乎賭徒式的宣言,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他過往的“中二”風格——比如當年解約回國時那句“我不會輕易狗帶”。
但衛生巾不是綜藝舞臺,光靠熱血和口號,真能撬動一個被巨頭壟斷的市場嗎?
衛生巾行業的水有多深?普通一包衛生巾的成本可能不到售價的三成,品牌溢價、渠道費用和“粉紅稅”讓女性消費者長期為高價買單。
更別提市面上還有熒光劑、甲醛超標的負面新聞頻出。
黃子韜瞄準的正是這種“行業原罪”,他想用明星流量打破信息不對稱,甚至放話“結合粉絲反饋定最終版”。
這招看似聰明——既能立住“女性關懷”人設,又能靠粉絲經濟快速打開市場。
但問題在于,衛生巾不是潮牌聯名T恤,它的核心用戶是全體女性,而非僅僅“海浪”(黃子韜粉絲名)。
當試用裝的噱頭過去,普通消費者會不會為“黃子韜”三個字買單? ?
更現實的挑戰在供應鏈,衛生巾的生產涉及原材料、消毒標準、渠道鋪設,明星跨界往往卡在“專業門檻”上。
此前某網紅自創衛生巾品牌就被曝代工貼牌,品質翻車。
黃子韜宣稱“透明化”,但具體如何落實?是自建工廠還是找代工?成本能否真正壓下來?這些細節目前全是空白。
而他的“直播匯報進度”更像一場大型真人秀——熱度有了,但專業度存疑。
畢竟,醫療級產品需要的是實驗室數據,不是粉絲的“好用”評價。 ?
不過,黃子韜這一步棋并非全無意義。
至少,他讓“衛生巾暴利”和“月經貧困”再次進入公共討論。
國內衛生巾免稅政策直到2021年才落地,至今仍有偏遠地區女孩用不起衛生巾。
如果明星效應能倒逼行業降價,甚至推動更多公益行動,未嘗不是好事。
但怕就怕在,這場高調跨界最終淪為一場“自嗨”——粉絲沖銷量刷好評,普通用戶觀望后散去,而衛生巾市場依舊被巨頭牢牢把控。 ?
說到底,消費者要的不是“明星老板”的誓言,而是一片安全、平價、易得的衛生巾。
黃子韜的豪言壯語能否落地,取決于他愿意為“透明化”犧牲多少利潤,又能堅持多久。
如果最后只是換個包裝的貼牌貨,那不過是一場透支信譽的流量狂歡;但如果真能撕開行業黑箱,哪怕只是讓大品牌們“緊張一下”,這場跨界就值回票價。
至于結果如何,或許等那5萬份試用裝的反饋出來,我們才能看清——這到底是內娛最野創業,還是又一場“割韭菜”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