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當五是端午,家家戶戶掃房屋,雄黃生煙熏五毒,五毒不敢找上府。
五月當五是端陽,家家戶戶包粽忙,門廳懸艾香滿堂,百索系在胳膊上。
掛紅線,戴香袋,香袋里面有香艾。
包粽子,灑白糖,粽葉里面裹五糧。
吃糖包,吃五黃,幸福生活萬年長。
杏兒黃,麥兒黃,處處端陽處處祥。
故鄉的端午,很多風俗和其他地方一樣。我想大抵全國各地的風俗都是大同小異,所謂的特色也是帶有地方鮮明文化特征的節目罷了。在端午日臨近的時候,鄉里人都下地去割艾草,扎成捆帶回去晾干以備端午日用。如果是住在城鎮里那就省事多了,直接從街道邊的小販那買上幾捆就行了。鄉里人喜歡自己種艾草,種的多了也是不介意賣掉換著錢的,不過他們似乎更樂意免費送給親戚鄰里。
端午日前兩三天,各家都準備著包粽子。糯米,紅棗,葡萄干…都是用來包粽子的材料,后來又有人創新,包了肉粽子,夾心粽子。我記得小時候粽葉是用長在池塘邊的大葉蘆葦的葉子,這樣做出來的粽子有一股清香。后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買粽葉了。端午日前一天晚上鄉里人就開始忙碌著煮粽子。一定要是冷水下鍋,然后點火慢慢煮,這樣煮出來的粽子才軟糯可口,掀開鍋蓋,粽香一下子就彌漫了整個灶間。饞嘴的孩子總會在這時跑到灶臺邊想吃一個,這可不行,新出來的粽子是要先拿來敬神哩,只有敬祖和敬灶之后才輪到這些小饞貓。我最喜歡吃用蘆葦葉子包的糯米紅棗和葡萄干的粽子。有的地方也是要包一些小粽子,煮熟了之后要放在門框,窗框上,喂鳥。據傳是因為擔心鳥沒有食物而去啄食屈夫子的遺體。這和一些地區要拋粽子入河喂魚,防止魚蝦吃夫子的遺體是一樣的。
端午日當天,人們把晾干的艾草,分成小梱插于門楣,懸于堂中以辟邪祛毒。手巧的女人會縫制一些香袋,香袋里裝的是艾草,朱砂,雄黃和香料。用紅繩系上,給孩子掛在脖子上。我們那里時興這個,孩子們掛上香袋興奮地出去玩,見到伙伴就要比比誰的更漂亮,誰的更香。熏五毒。點一把艾草,不要有明火,就那樣讓它慢慢(“火區”音同藕),白煙升騰,人拿著它繞住宅走一圈,再繞灶臺一圈,熏走五毒。飲雄黃酒。就是喝下肚啊!不過我們也要用雄黃酒抹七竅和肚臍眼兒,聽我奶奶說這樣做是為了防止蟲子飛進去,不過我更愿意相信這樣做是為了防止五毒通過七竅侵入體內,我覺得這樣解釋和習俗里的一些內容更契合,不過我也是瞎猜的。我有聽說有些地區端午日要用艾草水洗臉和手足,說是這樣做驅蚊蟲,那為什么不索性洗個澡呢?我的家鄉并沒有特別講究端午日一定要吃“五紅”或者“五黃”,所以當我看到汪老說他的家鄉端午要吃“十二紅”的時候,我是十分詫異的,去哪能找這么多紅色的菜啊?偏偏汪老還記不起菜名了,真讓人遺憾。我們早上要吃煮的大蒜和雞蛋,鴨蛋的!這三樣放到一鍋煮,煮的時候要放些艾草進去。一般都是大鍋煮,小鍋里烙油饃,嗯,端午日也是要吃油饃的。油饃好吃,從小到大我都沒有吃膩。鴨蛋是用鹽腌過的,時間不久就不是太咸,只有淡淡的咸味剛好可以祛除鴨蛋的腥味。下蛋的鴨子(家鄉稱:老扁,扁嘴子)是自家養的白鴨,我的家鄉不是水鄉,鴨子只能在村子邊上的池塘里游泳了,不過我們還是會去池塘里撈螺絲(田螺)砸碎外殼喂它,這樣鴨子下的蛋是紅心的,腌出來油多,吃著香。
家鄉過端午還要吃糖包子(別的地方叫糖三角)。把發面揪成拳頭大小的面團,灑上一層面粉,直接按成厚面片,用勺子挖一勺紅糖放在面片正中,再把面片折成三角形捏緊就可以上鍋蒸了,蒸出來的糖包子暄和,有酵母的香味,輕輕掰開一角,糖稀就流出來,空氣也是甜的。吃糖包子的時候一定要記住不能直接咬,不然糖稀是要噴出來哩,這一點倒有點像灌湯包了。關于為什么要吃糖包子,我不知道,小時候只想著吃了,也沒有問家長為什么要這樣,現在也無從問起。不過我認為糖包子是粽子的一種替代品(家鄉的粽子也是包成三角形,和糖包子外形相似或者說糖包子的外形和粽子相似),因為我的家鄉并不產大米,我們那邊主要種麥子,以面食為主,這樣的話米就比面要金貴。大概是在以前的時候,人們吃不到米,所以只能用面包糖做成粽子的樣子來替代。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倒挺欽佩發明糖包子的人的,他堅守了傳統又發展了傳統。這一點倒和繼承傳統的“守”和“破”的思想不謀而合。
作者:李聿安
寫有感情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