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女兒生氣打了媽媽,爸爸動手打了女兒,這事怎么管。
? ? ? ?
前天跟我多年好友見面,聊起他5歲的女兒。女兒平時爺爺帶得多,在他們家里人眼里,媽媽比較沒有原則的寵孩子。具體的事情就是,媽媽勸孩子不要玩吸管容易受傷,在孩子無視勸說的情況下發火把女兒的酸奶丟進了垃圾桶,女兒氣急敗壞的打了媽媽一巴掌。媽媽只是走開了。朋友很生氣,動手打了女兒。
即便事情過了幾天,我這個好友爸爸說起來還是很氣憤。覺得女兒不該對自己媽媽動手。
我笑笑說,小妞5歲了,動手打人這種表達方式肯定是不對了,你肯定很生氣,所以你動手打了她。那她會不會覺得好委屈啊
朋友氣憤的叫起來:他有什么委屈啊,他犯錯了我才打她的。
我繼續說:那她為什么會打媽媽,是不是太生氣了?
朋友說:也許是的,我媳婦當時說了半天她沒有聽就直接把她的酸奶搶過來丟進垃圾桶了,她應該也很生氣。
我微笑著看朋友:她生氣了,她選擇動手來表達自己的憤怒。爸爸生氣了,爸爸也動手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如果我們一致認為小妞錯了,該向媽媽道歉,那爸爸動手是不是也錯了,也得向小妞道歉呢?
朋友愣了一會兒,我相信他內心是有觸動的。
不過他又轉神叫起來:我道歉怎么可能,我老爸從小就是打我們的,現在不也挺好的,不打不長記性……
對此,我不辯駁了。
有些人從父輩那里繼承的“大家長”風范,打孩子已經不僅僅是要教育孩子,還有樹立自己的大家長的威嚴形象。從小被打到大,沒有成為局長、市長、董事長,終于成為家長了,可不得好好擺擺地位。覺得跟孩子道歉是丟臉。
這是把大人的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了。讓孩子害怕你,只會讓親子關系越來越疏遠,也會讓孩子越來越缺乏內心的安全感。很快,你會發現,你有一個打不怕的孩子,而且還越來越叛逆。
還有一些家長打孩子是因為“我這樣是為了你好”。
這些家長的理由很簡單,站著說話不腰疼,如果反復說,孩子并不聽,難道不用管教任由發展嗎?這是愛還是害?甚至說,我寧愿孩子恨我,我也得對他負責。
你真的就錯在“站著說話了”。孩子不聽,有可能你真的就是站在大人的立場對孩子說教了。
比如,對于一個剛剛學步的孩子,指責他不要觸摸電扇,打他的小手,不如把電扇挪開或者防護起來。而對于能理解一定道理的孩子,可以多想想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比如朋友的女兒玩吸管,有可能是用這種方式吸引媽媽的關注,這個時候媽媽可以輕輕將她的吸管拿開擁抱她,帶著她玩喜歡的游戲,而不是重復的說:不要玩吸管。
如果孩子是對吸管好奇,媽媽可以陪著孩子研究一下,示范正確的“研究”方法。
平時如果孩子生氣,動手了,大人可以先處理孩子動手背后的“情緒”,比如生氣,委屈,失望……只有真正理解孩子情緒,再合適共情,在孩子學會正確表達情緒的基礎上,再來處理發生的“事情”。
教育目的,不是讓孩子聽話,而是讓孩子成為獨立的人,被尊重,也懂得尊重他人,才能照亮身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