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隨便稱“企業家”

前一段時間去廣州學習。課堂上介紹因為我主課老師介紹說這是“某某的原創企業家”,聽起來似乎很耳熟,原來這是培訓界、課堂、沙龍主持人最常用的稱語:不論是花藝店老板、涂料店老板、送飲水機的小老板、也不論是集團公司的老總、上市公司老總,總之稱為“總”或者“企業家”不可。于是眼里處處是“老總”處處是“企業家”,一派欣欣向榮其樂融融。多年來好像只有一個做金融的朋友口中說他最討厭這種說法,本人也持這種觀點。但大多數人是挺喜歡被稱之為“總”或者“某某企業家”的。我只能呵呵了! ? ? ?

? ? ? ? ? ? 什么人才能成為“企業家”?首先得界定企業是什么?企業到底是什么?這兩句德魯克的經典之問足以讓做企業的人反思一輩子。企業不是獲取利潤為目的的。利潤只是企業生存的約束條件之一,企業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創造顧客。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企業有兩個任務即:營銷和創新。所以企業要謀求客戶、員工、社會、利益相關者、乃至環境之間的平衡,同時企業作為社會組織的一部分理所當然應該為社會做出貢獻。

其二,要真正理解什么是企業家精神內涵。企業家之所以偉大,正如經濟學家張維迎所說的:企業家是經濟增長的國王。企業家的功能在于發現機會、創造機會、引領創新。企業家理當具備冒險精神、創新精神、不滿足的精神和英雄主義精神。

一個企業成敗的關鍵在于企業家。企業家是企業的靈魂、是企業的人格體現。企業家創造企業決定企業的發展方向。在不同規模的企業、企業家具有的素質也應該有所不同。在工廠企業管理職能與企業家職能合二為一,企業家應該是一個全能的領導人。在公司企業,一般管理職能與企業家職能高度分化,故領導者應該是一個“專業化”的企業家,公司企業領導人扮演的是“統帥”角色而不是“將軍”角色。在企業的初創階段企業家最不可缺少的是識別機會的洞察能力、冒險精神和外交能力。在成長階段,企業要從小到大發展起來,而且逐步成為有嚴密組織的企業,企業家最不可缺少的是開拓精神和組織能力。企業發展到成熟期,市場達到了飽和,企業家需要特殊的“整頓”能力。在企業進入衰退期的時候往往由于缺乏靈活的有朝氣的領導而使工作處于停滯狀態。所以這個時期要求企業家是一個堅強的、有創新精神和決策能力的人。

所以說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企業家的。成就一個企業家需要天賦也需要后天的實踐訓練。還需要有造就企業家合適的社會環境和條件。

我們這個時代需要呼喚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但絕對不需要隨便能稱之為“總”或者“企業家”的人。所以“企業家”還是不要隨便稱。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