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專家說,如果地球和太陽的距離再近1%,地球就是“火焰山”;如果再遠3%,地球就是“廣寒宮”。
而現在地球與太陽的距離不遠不近,恰到好處,仰望那些孤寂荒蕪的星球,真是慶幸我們擁有多姿多彩的風景和舒適宜人的氣候,這得益于我們與太陽有著合適的距離。所謂距離的把控,就像互相取暖的刺猬,太近會彼此刺傷,太遠又無法相互取暖,而合適的距離產生才是舒服和溫暖的真諦。
把這段感悟放在人際關系中,又何嘗不是呢?蘇和柳在外人看來兩個人特別的好,每天形影不離。無論是吃飯、生活還是工作,都要膩在一起。連周末休息朋友圈曬的,兩個人一起。可是有一天蘇跟我說:“你說為什么我和柳剛開始相處的時候就像連體嬰兒一樣,我知她,她懂我。可是隨著越來越長時間的相處,卻覺得兩個人的隔閡越來越多?”
我不好評論什么,就笑了一笑。蘇又說:“我看你和柳關系也不錯,你的感覺呢?”我看蘇一臉的焦慮,就決定聊一聊,說:“我們的關系一直都好,是因為我們保持了適當的距離。”“保持適當距離?”蘇不解地問。“對,好的朋友之間,也一定要有各自獨立的時間,如果彼此經常在各自的生活出現,就無法規避彼此的缺點,慢慢會覺得疲憊。沒有和對方保持一定距離的友誼,大都來得快,走得也快。”蘇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你是否有這樣‘保持距離’的朋友?你們不一定總是要見面甚至不在朋友圈點贊,但你知道他一直都在那里。你只要有困難,你會第一個想到他,他也會義不容辭的幫助你。”我想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朋友。因為真正的友情,是精神上的相契相合,無論多久不聯系,友誼也不會改變。如果精神上無法契合,就算天天一起吃飯逛街,最多也只能算是一個“伴兒”。“有啊,我和我的大學同學,雖然平常不怎么見面,也很少聊天,但她可以為了我愛吃的粽子而跑遍小城,我會買來她的風格和尺碼的衣服,告訴她我買錯了,不能退……”蘇和我說起了她和她的大學同學。
她們上大學天天在一起的時候,還沒有什么感覺,后來都在一個城市,各自工作后,才越走越近,每次聊天都覺得很舒服,各自分享近期生活和工作的感悟,彼此傳達自己的見解和新的認知,感覺怎么聊也聊不完。我說:“因為有了適度的距離,獨立的空間,讓你們珍惜每一次見面、聊天,分享不在對方身邊時的故事和成長,新鮮也有驚喜。”后來蘇告訴我,她把我的話和柳分享了,兩個人都很認同,心照不宣地“保持距離”,關系反而比以前更親密了。
的確,距離是一門非常復雜的生活美學。距離產生的朦朧和模糊總能蘊藏著說不清的新鮮和溫暖,而友情也在這種溫暖的適度距離中產生。查理士說:朋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才使友誼永存。人與人之間最褒有精彩的往來與有興趣的期待,就是保持適度的距離。這樣才不會有親近過后陌生的不安,也不會有深交后患得患失的惶恐。
閨蜜和她老公也曾有過一段爭吵的彎路。剛結婚時,她老公一回家,閨蜜總是滔滔不絕地向他問個不停,不許他離開自己視線,剛開始他老公都很配合,婚姻是那么的幸福美好。可是半年后,老公下班回家她再問什么,她老公卻像換了一個人,總是愛理不理,最后她老公說,下班后很想自己單獨待一會兒。閨蜜想盡了辦法,試圖讓他說話,可是情況卻更糟糕。閨蜜實在不清楚,自己做錯了什么?為什么老公就不和她說話了呢?她越接近他,他越是疏遠她。
后來閨蜜干脆在她老公下班回家后的一個小時,獨自散步或在書房看書,即使在同一個屋檐下,也保持著適度的距離讓老公擁有私人的時間和空間。然而事情卻出現了轉機:他老公每次獨自待了一個小時后,總是主動找她聊天。甜蜜又重新回到了新婚時。閨蜜頗有感觸:夫妻相處,就像橡皮筋那樣,需要獨立的空間,才有反彈的力量。含蓄而又適度距離,更有持久新鮮的韻味。
心理學博士約翰·格雷在他的書《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中說:即使男人深愛你,他也會周期性地選擇“逃避”,在此之后他才對女人更為親近。女人也需要尊重彼此的差異。不管夫妻間的愛有多深都不要忽視“保持適度距離”這條原則,給予雙方一定的自由和尊重,否則再深的愛也會消耗貽盡,懂得這一點,對婚姻是非常重要的。
“適度距離”的相處是一門藝術。就像用畫家的眼睛看風景,近看是工筆畫,遠看是潑墨畫,都是好畫好風景。無論親情、友情、愛情,親密時是愛的釋放,獨處時是愛的儲積,都是好的關系。如此保持適度距離、張弛有度的交往,才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