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我聽過的一堂面向家長和孩子的講座上發生過這樣一件事:臺上的講者問臺下的家長,有誰愿意站起來給大家講講你與孩子之間發生的一件令你印象深刻的事?臺下的家長無人舉手。講者又問臺下的孩子,有誰愿意站起來講講自己與父母之間發生的一件有趣的事?這時,臺下的家長做出了兩種反應,一部分好言相勸、半哄半求地讓孩子舉手,可孩子卻對此不理不睬;另一部分家長則用嚴厲的語氣、權威的姿態命令孩子舉手,但孩子只是低頭無聲的反抗,沒有任何舉動。在這種情況下,臺上的講者說了一句讓我感觸頗深,讓在場的家長都深感慚愧的話:“在座的家長們,你們自己都沒有勇氣站起來回答我剛才的問題,現在又憑什么要求你們的孩子去做連你們都不敢去做的事情呢?”這句話剛說完,臺下的孩子便不約而同地鼓起掌來,像是得到了別人的理解。我很佩服這位講者,她用了這樣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告訴家長一個道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是孩子的模仿對象,家長的舉止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表現。
? ? ? ? 曾經有朋友跟我訴說她的煩惱:她兩歲的兒子竟然經常叼著香煙滿臉陶醉地坐在沙發上,還用手在茶幾上摸索打火機。這種行為嚇壞了朋友一家人,可他們卻不知道孩子怎么會形成這樣一種習慣。其實,這完全是出自于孩子的模仿行為,因為孩子的父親喜歡吸煙,并經常在孩子面前有以上舉動,作為模仿意識很強的孩子,便自然學會了這樣的行為。
? ? ? ? 心理學理論認為,模仿是動物界一種最基本的學習方式,也是人類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手段。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孫敬修曾對家長們說:“孩子們的眼睛是照像機,腦子是錄音機,你們的一言一行都刻在他們的心上,要做好榜樣啊!”兒童在適應家庭環境的過程中,常以家長為最親近、最直接的模仿對象,來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勢和性格特征。我們可能常常訓斥孩子不該有這樣或那樣不好的行為,但我們更應該反過來思考一下,我們是否也有很多這樣不好的習慣,孩子的種種不良行為是不是從我們身上模仿得到的。
? ? ? ? 有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形式很單一化,也就是僅僅進行口頭教育,命令或勸慰孩子去做這個或不要做那個,可我們卻忽視了自身對孩子的影響。當我們深夜還坐在電腦前玩兒游戲時,又怎么能理直氣壯地教育孩子不要沉迷于電腦游戲?當我們穩穩地坐在公交車上不給身邊站著的老人讓座時,又怎么能要求孩子起身讓座位?當我們出口成臟時,又怎么能命令孩子不許罵人?當我們對自己的父母呼來喝去時,又怎么能奢求孩子尊重自己?身教重于言教,對孩子來說,非語言教育的影響力更大,有時候,我們真的不需要說話,只要身體力行,就能使孩子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教育。家長們,其實要教育好孩子并不很難,只要我們能夠先教育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