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事說我是50年代的人,其實我是個80后,收入不高也不低。身邊小年輕同事的消費觀往往讓我很驚訝,也不茍同。先說一個故事。
我的同事A的行為有時候讓我非常不能夠理解。A是一個剛從學校出來進去職場的小年輕,每天樂呵樂呵的。原諒我對于某些90后有些偏見。第一次見她的時候發現小伙子是個比較理性和上進的人,可是隨后現實給了我一記耳光。但凡關注點新聞的人都知道蘋果公司最近推出了iphone 7系列產品。這小伙子毫不猶豫的丟掉手上的iphone 6,信用卡分期買了iphone 7,說真的我確實看不懂這種行為,要知道他月薪稅后不到4000。后來聊天中得知他每個月還信用卡要還接近三千塊錢,我真是好生佩服。我不知道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消費觀,但是讓我覺得驚訝。更驚訝的還在后頭
這個小年輕大冬天的還穿著很單薄,我勸他去買幾件衣服穿,他卻說衣服過幾天會叫家里寄過來,不想在買衣服上花錢。理由是衣服買了穿出來也不能讓人知道你花了多少錢(潛臺詞是手機手表人家可以看出來你花了多少錢,然后讓人家覺得你是個有錢人)
為什么要為別人而活呢?那么在乎別人的觀點看法,那么在乎別人有沒有覺得你是個有錢人真的很重要嗎?
我想到了我認識一個大學老師,他平常穿得很簡單。如果在大街上見到他,肯定被以為是個普通窮老頭。因為別人戴著很普通的手表(看時間用的),用著幾百千百塊錢的手機(酷派手機)。了解他的人才知道他學術上小有成就,自己也有公司。
缺什么才會去炫耀什么,才會去在乎什么。愿你能為自己而活,不去打腫臉充胖子。精神上富有,物質上也不匱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