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文是林語堂《生活的藝術》的一篇讀書筆記,是看了第十二章《讀書的藝術》一節后,對作者的觀點的總結和對自己讀書的反思,并詳細談談作者是怎樣讀書的以及我在閱讀時的體會。
? ? ? ? ?在《讀書的藝術》這一節,作者首先談論了讀書的好處:開拓眼界和引導思考。閱讀一本書,就是與作者一起去見識與我們所處環境所不同的另一個世界。這種環境的變更,在心里的效果上相當于出門旅行。的確是這樣的,每一本書,不論是歷史、地理、小說……都離不開特定的環境,而書中所描述的環境,很多時候是與我們所處的環境是不同的,甚至是天壤之別。而當你走進那本書的時候,就像是與作者一同經歷書中環境的變化,一同感受那個世界。最近在讀《長路漫漫——一個童兵的回憶》這本書,作者是塞拉利昂人,在自己十一二歲的時候,本來是一個讀書的年紀,由于國家戰亂,不得不棄學過上了逃亡戰亂的流浪生活。在逃亡的過程中,不僅要面臨饑餓、露宿、背離親人和血腥戰爭的折磨,甚至還要面臨生命的危險。處于對安全環境與家人團聚的渴望,他不斷的前行,就算一次次的希望落空之后,他仍然沒有放棄,但是,不幸的他最終還是被迫成為了殺人不眨眼、到處縱火、依賴毒品的戰爭販子……故事未完待續,書中一切的一切都不斷的帶給我震撼,這種震撼從一個微觀視角淋漓盡致的展示了一個戰亂國家的悲慘狀況,這種震撼也是新聞上那些冷冰冰的數字所無法表達的,這種震撼也是生活在安全國度的人所無法體會的。這本書,讓我看到了另一個世界。
? ? ? ? 作者在書中提到讀書的第二個益處是引導思考。讀者經常會跟隨著作者被攜帶到一個思考和熟慮的世界里面去,從而逐漸進入沉思的境界。這種讀書是與報紙的閱讀是不同的,與單純知道一些事情的經過也是不同。在讀書之時,不斷思考,從而會獲得書籍之外的東西。在微信上有一些很火的關于深度閱讀的帖子,講的就是在讀書時要善于思考。但是,我在想,僅僅思考就足夠了嗎?在我進入公司的第一天起,就被告知工作中要有結果思維,這個工作你去做了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好沒有。同樣,讀書中思考也是,去思考了僅僅是一方面,思考到什么問題,有了什么答案是不是也非常重要呢?如果去思考了而不去關注思考到什么,是不是也不一定利于培養自己的知識鑒別力呢?當然,也許在閱讀中,自己思考問題一時無解,這沒有關系,只要不放棄思考,今天心中的疑惑也許在將來的某一天會突然開竅,柳暗花明。但是在豁然開朗之前,那個思考的過程是不能省略的。
? ? ? ? 關于讀書的目的,作者認為應該是為了培植面目的可愛和語言的有味而讀書,而不是因為心智的進步和這本書是某某領域的“必讀”。很多書籍,不會直接告訴你怎樣促進自己心智的進步,就算是有這樣的書,經歷與閱歷不夠的話,也如同在看天書。因此,讀書,還是要深入書中的內容,讀出書籍所要體現的“味道”,讀出了“味道”,心智的進步則是順其自然的事情。就像是一個美食家在品嘗一種美食的時候,他不是本著這種美食對提高我的美食鑒賞力有什么作用的目的,而是本著這種美食是什么味道,有什么特點,與其他的美食有什么不同。只有這樣盡情的品嘗每一道美食,品嘗多了,對美食鑒賞力的培養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 ? ? ?既然每一本書籍都有他的味道,就像追求美食一樣,每個人對書籍的喜好也就不同。正因此,林語堂認為,對每一個人來說,世界上沒有必讀之書。尤其是一個人的思想境界沒有達到一定程度時,勉強去讀,只會覺得乏味。但是,在一定的時期、一定的環境卻有可以讀的書。看到這里,作者的話狠狠的給了我平時熱衷搜集“必讀的**本書”的我。如果我要關注某類書籍了,我必先問問度娘這類書籍的必讀圣經是哪些。比如,對哲學不太感興趣的我,一直自嘲自己是一個哲學“門外漢”,出于哲學是高大上智慧的結晶這一想法,我還是覺得自己應該看一些哲學書籍,經過一番搜索和朋友的推薦,我將《尼采的錘子》作為我哲學入門的必讀書籍,而對于這本書的興趣卻無從談起,那閱讀的效果可想而知。除了記得尼采的錘子、什么還原法之外,不僅心智上沒有進步,就連基本的哲學思想也沒記住幾個,這本書就在我啃到一半的時候束之高閣了,我想這本書不是我喜歡的味道,至少現在不是。其實,我想學習一些哲理性的東西,不一定非要閱讀那些必讀之物,在看到作者贊同可以不學習哲學而是通過生活感悟的觀點時,心中才漸漸釋然。?
? ? ? ? 閱讀,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心靈的愉悅之旅。每一個人都應該找到自己的閱讀方法,找到適合自己的書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追尋詩和遠方的旅途中看盡皓月繁星,回歸內心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