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時間:2015年10月31日 2小時
閱讀書本:《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史蒂芬 柯維(電子版)
閱讀數量:第1、2章
閱讀的目標:在每天有限的24小時內,在短暫的一生中,我們能做多少事情呢,又做了多少有意義的事。通過這本書學習七種習慣,并反思自己所欠缺的。
閱讀的方法:本書作者要求讀者以教師的角色來閱讀,并利用書中產出/產能平衡原理,仔細研讀這本書。這本書之所以這么暢銷是通過實踐檢驗的,所以全書我采用精讀的方式,邊看書邊做筆記,把精華部分和自己需要的部分摘錄下來。
閱讀筆記:
習慣一:積極主動
積極主動即采取主動,為自己過去、現在及未來的行為負責,并依據原則及價值觀,而非情緒或外在環境來下決定。積極主動的人是改變的催生者,他們摒棄被動的受害者角色,不怨天尤人,發揮了人類四項獨特的稟賦——自覺、良知、想象力和自主意志,同時以由內而外的方式來創造改變,積極面對一切。他們選擇創造自己的人生,這也是每個人最基本的決定。
習慣二:以終為始
所有事物都經過兩次的創造——先是在腦海里醞釀,其次才是實質的創造。個人、家庭、團隊和組織在做任何計劃時,均先擬出愿景和目標,并據此塑造未來,全心投入自己最重視的原則、價值觀、關系及目標。對個人、家庭或組織而言,使命宣言可以說是愿景的最高形式,它是根本的決策,主宰了所有其他決定。領導工作的核心,就是基于共有的使命、愿景和價值觀,創造出一個文化
習慣三:要事第一
要事第一即實質的創造,是夢想(你的目標、愿景、價值觀及要事處理順序)的組織與實踐。次要的事不必擺在第一,要事也不能放在第二。無論迫切性如何,個人與組織均要更多聚焦要事,重點是,把要事放在第一位
習慣四:雙贏思維
雙贏思維是一種基于互敬、尋求互惠的思考框架與心意,目的是分享更多的機會、財富及資源,而非敵對式競爭。雙贏既非損人利己(贏輸),亦非損己利人(輸贏)。我們的工作伙伴及家庭成員要從互賴式的角度來思考(“我們”,而非“我”)。雙贏思維鼓勵我們解決問題,并協助個人找到互惠的解決辦法,是一種資訊、力量、認可及報酬的分享
習慣五:知彼解己
當我們不再急切回答,改以誠心去了解、聆聽別人,便能開啟真正的溝通,增進彼此關系。對方獲得理解后,會覺得受到尊重與認可,進而卸下心理防備,坦然而談,雙方對彼此的了解也就更順暢自然。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氣,能平衡兩者,則可大幅提升溝通的效率
習慣六:統合綜效
統合綜效談的是創造第三種選擇,即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遵循你的方式,而是創造第三種更好的辦法。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不但了解了彼此,甚至還稱贊彼此的差異,欣賞對方解決問題及把握機會的手法。個人的力量是團隊和家庭統合綜效的基礎,能使整體獲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成效。實踐統合綜效的人際關系和團隊會揚棄敵對的態度(1+1=0.5),不以妥協為目標(1+1=1.5),也不僅僅止于合作(1+1=2),他們要的是創造式的合作(1+1>2)。
習慣七:不斷更新
“不斷更新”談的是,如何在四個生活基本面(身體、精神、智力、社會/情感)中,不斷更新自己。這個習慣提升了其他六個習慣的實施效率。對組織而言,習慣七提供了愿景、更新及不斷的改善,使組織不至呈現老化及疲態,并邁向新的成長之路。對家庭而言,習慣七通過固定的個人及家庭活動,使家庭效能升級,就像建立傳統,使家庭日新月異,即是一例。
第一部分:認識自己
關于:光有技巧還不夠
歸根到底,我們的本質要比言行更具說服力,這個道理人人都懂。有些人是我們絕對信任的,因為我們了解他們的品德,不論他們是否能說會道、擅長交際,我們就是信任他們,而且能夠與之合作順暢。威廉姆·喬治·喬登(William? George? Jordan)曾說:人性可善可惡,冥冥中影響著我們的一生,而且總是如實反映出真正的自我,那是偽裝不來的
關于:思維定式的力量
我們越是認識到思維定式以及經驗在我們身上的影響力,就越是能夠對自己的思維定式負責,懂得審視它,在現實中檢驗它,并樂于聆聽和接受別人的看法,從而獲得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客觀的看法。
關于:成長和改變的原則
或許只有真正經歷過擁有,才會真正懂得分享。許多人在家庭或婚姻中只知機械式地付出,或者拒絕付出和分享,可能正是由于他們從未體驗過擁有,而且缺乏自我認同和自尊。所以教育孩子應該要有充分的耐心讓他們體會擁有的感覺,同時用足夠的智慧告訴他們付出的價值,另外還要以身作則
關于:新的思想水平
這種新的思想水平就是《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要闡述的內容,它強調以原則為中心,以品德為基礎,要求“由內而外”地實現個人效能和人際效能。“由內而外”的意思是從自身做起,甚至更徹底一些,從自己的內心做起,包括自己的思維定式、品德操守和動機。如果你想擁有美滿的婚姻,那么就做一個能產生助力而非阻力的人,不要一味強求對方。如果你希望青春期的子女更聽話,更討人喜歡,那么先做個言行一致、充滿愛心且懂得體諒的父母。如果你希望在工作上享有更多自由與自主,那么先做個更負責盡職的員工。如果你希望獲得信任,那么先做個值得信任的人。如果你希望才華不被埋沒,那么先修養自己的基本品德。由內而外的觀點認為個人領域的成功必須先于公眾領域的成功;只有先信守對自己的承諾,才能信守對他人的承諾。把個人魅力置于品德之上,妄圖在自我完善之前完善人際關系都將徒勞無功。由內而外是一個持續的更新過程,以主宰人類成長和進步的自然法則為基礎,是螺旋向上的,它讓我們不斷進步,直到實現獨立自強與有效的互賴。
第二部分:產出/產能平衡
親子關系又如何呢?孩子年幼的時候,依賴性強而且極為脆弱,父母很容易忽略對產能的培養,比如教育、溝通和聆聽,只知道利用地位優勢來操控子女,實現自己的期望。父母總認為比孩子更強壯,更聰明,而且永遠正確,有時干脆直接吩咐他們怎樣做,必要的話還用吼叫、恐嚇和威脅的方法,一定要遂了自己的心愿。
唯有在金蛋(產出)與鵝的健康和幸福(產能)之間取得平衡,才能實現真正的效能。雖然你常會因此面臨兩難選擇,但這正是效能原則的精髓所在。它是短期利益與長期目標之間的平衡,是好分數與刻苦努力之間的平衡,是清潔的房間與良好的親子關系之間的平衡。
產出與產能平衡的原則是效能的精髓,放之四海而皆準。不管你是否遵從,它都會存在。它是指引人生的燈塔,是效能的定義和模式,是本書中七個習慣的基礎。
個人感悟:
? 看完這本書1-2章,已經讓我醍醐灌頂,高效能人士的這七種習慣,并不是單方面的要素,每一個習慣背后都包含著很多層優秀品質,對人的要求是由內而外的。有些人之所以平凡,是因為我們沒有做出改變,而有些人之所以成為高效能人士,更多的是因為能夠接受自己的不好習慣,積極的調整自己,更新自己。
我想舉個例子來說明這七種習慣給人生造成的影響,拿婚姻來說:
小明和小芳自由戀愛后結婚了,結婚時他們發誓要相親相愛一生一世。婚后,現實的問題擺在了面前,承重的經濟壓力,包括每天的柴米油鹽,孩子的開銷;和繁忙的工作,導致婚后的生活并沒有婚前想的那么美好。
假設一:小明并沒有怨天尤人,因為小芳照看孩子很辛苦,他選擇主動幫助妻子承擔家務,并時不時講笑話來調節家庭氛圍(習慣一:積極主動).偶爾他們也經常為了生活的瑣事而吵架,但兩個人都明白,結婚時發誓要同甘共苦一直到老(習慣二:以終為始).每次吵架后兩人都要溝通(習慣三:知彼解己),說出對方和自己的問題,相互鼓勵對方(習慣四:雙贏思維)。遇到雙方意見不一致的地方,他們會權衡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解決雙方的矛盾,如請專家幫忙,或請家長參與(習慣五:綜合績效)。由于每天事情很多,小明和小芳選擇每天先做最重要的事情(習慣六:要事第一),這樣無形中多出很多時間來來充實自己,兩人不斷地學習,反思(習慣七:不斷更新),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假設二:小芳由于照看孩子身心疲憊,變得越來越煩躁,埋怨小明無法顧及家庭,雙方在埋怨中過日子。有一天因為一件小事大吵一架,最后走到了婚姻的盡頭。
其實兩種情況是很多家庭的真實寫照,雖然有點夸張,但很客觀的反映了不同的習慣給自己生活帶來了不同的結果。
你想要什么樣的生活,就必須做出相應的努力,你想要產出什么,必須提前付出多少產能,婚姻需要付出,生活也需要,各個方面都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