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韓非子·和氏》)
一、和氏璧的來歷
先講個令人悲傷的故事。
春秋時期楚國有個人叫卞和,在山里找到塊石頭,認為里面有美玉,把這塊石頭進獻給了楚厲王。厲王找了個專家看了一眼,專家說是假的,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感覺被蒙了,砍去了卞和的左腳。
厲王死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這塊石頭獻給了武王。武王找了個專家也不靠譜,也說是塊普通石頭,卞和的右腳被砍了。
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沒獻寶,抱著那塊石頭在山下大哭,哭了三天三夜。文王聽說了,就派人問他,說被砍腳的人多去了,至于這么哭么?卞和說我不是哭腳被砍,是哭好人被冤枉,是哭專家瞎了眼。
文王聽不下去了,就找人把石頭剖開看個究竟,果然有美玉在其中。美玉是卞和發現的,楚文王說那就把這塊玉叫和氏璧。
二、和氏璧的下落
再講個令人遺憾的故事。
和氏璧非常寶貴,貴到不能再貴。這么貴重的東西,楚國沒保管好,流傳到了趙國。秦國看上了,想用十五座城池和趙國交換。價值連城這個成語就是說和氏璧價值很多座城池連在一起,不止一座。秦國耍流氓,拿到和氏璧之后又不想給城池,趙國的藺相如使了個招,這才完璧歸趙,完好無缺的和氏璧回歸趙國。
秦國打敗六國,統一天下。趙國滅亡后,和氏璧被秦國得去。有人說后來和氏璧被秦始皇帶進了陵墓;有人說后來漢滅秦,和氏璧到了漢朝,再到兩晉,再到后唐,再到后晉,被石敬瑭帶到了墓里。
說法不一,具體下落不明。和氏璧去哪兒了?貂蟬去哪兒了?蘭亭集序去哪兒了?朱允炆去哪兒了?這些都是不解之謎,每個去哪兒了都能拍成一部電視劇。
三、玉為什么寶貴
玉不過是塊石頭,怎么就那么珍貴,怎么就價值連城?
玉,石之美,玉是最美的石頭。古人很早就發現了這種不一般的石頭,特地造了個“玉”字來命名。
玉質地細膩,光澤柔和,視覺美;握在手里很溫和,不冰手,觸覺美;敲擊時能發出悅耳的聲音,聽覺美。
玉,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尃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 銳廉而不忮,絜之方也。(《說文解字》)
這段文字賦予了玉五個美好的品德,所謂玉的五德,后來還有九德、十一德之說。夸人往死里夸,夸玉也如此。
有次孔子的弟子子貢問孔子,說玉那么珍貴是因為玉稀少么?孔子痛斥了子貢,說不是因為少,是因為玉的品格高。
即便品格高,玉要是有石灰石那么多,肯定值不了一座城。不管孔子說啥,玉產量少是價值高很重要的因素。
玉美,玉貴,玉重要,玉不一般,就有了很多和有關的字。玉最初寫法和“王”字一樣,和玉有關的字很多都是王字旁,也叫斜玉旁。
也有很多和玉字有關的成語,如冰清玉潔、金玉滿堂,都在說玉的美和貴。
四、從石頭到玉器
玉不像孫猴子,不是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人工剖開石頭才能發現玉。
里面有玉的石頭叫“璞”。“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卞和一開始得到的就是璞。返璞歸真,是說玉返回之前璞的樣子,引申為回到原始自然本真的狀態。璞玉渾金,沒加工過的玉和沒煉過的黃金,形容純真質樸。
把“璞”加工成玉的過程叫“理”。“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
璞經過理,就看到了石頭上精美的圖案,就成為了玉。“理”進而有了圖案花紋的意思。現代詞“紋理”中“理”就是圖案花紋的意思。
道理、理解、調理、梳理、理發,一系列帶“理”字的詞都和“理”的本義有關。
“玉不琢,不成器”,玉要經過雕琢,才能成為玉器。“琢”的本義就是加工玉的工藝。雕琢、琢磨,一系列的詞都和“琢”的本義有關。不信你多琢磨琢磨。
五、玉制的禮器
璞,經過理,經過琢,被加工成了各種玉器。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國家的大事是祭祀和戰爭。前幾天的大閱兵,既是祀,也是戎。
重要的玉器被用來祭祀。古代有六種玉器,璧、琮、珪、璋、琥、璜,都是祭祀時使用的禮器,也叫六瑞。
請看一組圖。
玉璧,扁圓型,中間有孔,祭天的禮器,地位尊崇,非常珍貴,越大越貴重。
合璧,兩個意思,一個是兩個半璧合到一起成為完整的璧;一個是太陽和月亮合到一起成日食。如珠聯璧合、中西合璧、日月合璧。
玉璧很貴,還有比玉璧更貴的,時間。“尺璧寸陰”,直徑一尺的玉不及一寸的光陰寶貴。出自《千字文》中的句子“尺璧非寶,寸陰是競”。
和璧有關的詞語切不可寫成“壁”,沒玉,有土,太土了。
玉琮,內圓外方,筒形。
玉珪,上尖下平,片狀。也叫圭,一個意思。
玉璋,上面斜,下面有孔,像珪上面削去一塊,所以說半珪為璋。玉璋除了做禮器,也會被送給男孩玩,生兒子叫弄璋之喜。
玉琥,扁形,像老虎。
玉璜,半璧為璜,其實是少半。
這些個玉器博物館常見,熟記,很漲姿勢。
六、玉做的其他器物
玉玦,音[jué],同決,圓形,有缺口。身上佩帶的玉器。
當年鴻門宴中,范增想讓項羽殺劉邦,項羽遲遲沒動靜,范增急得不行,又不好明說,就舉起身上佩帶的玦,玦和決諧音,暗示項羽要下決心。
古時有說法是佩玦可使人更加決斷。項羽終究放走了劉邦,估計項羽身上沒佩帶玦。
玉器還有玉環,圓形有孔,和今天的玉鐲子差不多。環形、連環、環環相扣,這些詞都和“環”的本義有關。
玉器還有玉瑗,和玉璧、玉環都是圓形有孔,有區別,不多解釋,可自行百度。
玉還能做手把件,那在手里翻來覆去,反復把玩,就叫“玩”。“玩”字和玉有關,所以是斜玉旁。玩耍、玩意、玩物喪志,這些詞都和“玩”的本義有關。
七、和玉有關的其他字
玉都很美,偶爾也有斑點,叫“瑕”。
潔白無瑕,潔白的玉,很完美,一點“瑕”疵都沒有。瑕不掩瑜,瑜,美玉,是說些許斑點不影響玉的美。一兩個雀斑掩不住美女的氣質。
玉上的斑點還有個字,叫“玷”。玷污,玷弄臟了玉。有個成語叫“白圭之玷”,和瑕不掩瑜意思差不多,白圭上的小斑點,影響不了圭的美。
珠,就是今天的珍珠,河蚌里取出來的,質感和玉很像,也用了斜玉旁。淚珠、露珠、眼珠、夜明珠,好多“珠”形的都叫“珠”。“大珠小珠落玉盤”。
魚眼睛和珍珠太太太像了,放一起簡直分不開,就叫魚目混珠。買櫝還珠、有眼無珠,都和“珠”的本義有關。
斜玉旁的字一百多個,都和玉有關。大多數字的意思都是美玉。
瓊,美玉。瑤,美玉。璐,美玉。琛,美玉。瑋,美玉。琪,美玉。珣,美玉。琳,美玉。瑛,美玉。琦,美玉。琨,美玉。琚,美玉。
有個成語“懷瑾握瑜”,瑾,美玉,瑜,美玉,是說懷里手里都有美玉,形容人品格高。
并非都是美玉,有例外:玥,一種神珠。玠,一種玉器。
如果見到帶斜玉旁的字不認識,意思就猜美玉,猜準的概率非常高,顯得很有文化。
古人是一個東西一個字,取名都用單字,后來不用單字了,改組詞了。把很多和玉相似的東西都用和玉有關的字組詞。
珍珠、瑪瑙、珊瑚、琉璃、玳瑁、琺瑯,玻璃,質感都似玉,都很貴重。玻璃剛造出來來也是貴重物,后來大規模工業化生產才貶值。
八、玉和人名
玉美、玉貴、玉品格高。玉還低調謙虛,玉的光澤是含蓄的光澤,不那么耀眼奪目。
我們愛玉,尊玉,崇玉,我們傳承了幾千年玉文化。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君子如玉,玉如君子。好多人取名字都喜歡用和玉有關的字,暗喻有玉的品格,有君子之風。
如:楊玉環、林黛玉、張曼玉。如:秦瓊、朱元璋、和珅。
猜你們班同學或你們公司同事一定有人名字中有玉,不妨把這篇文章轉給他。
三國時期人名用玉的那是相當的多,有的人不僅名用,字也用。
周瑜,字公瑾。諸葛瑾,字子瑜。
蔡瑁,字德珪。蔣琬,字公琰。還有劉琦、劉琮哥倆,還有公孫瓚、陳琳、崔琰、潘璋,還有……
這都是在玩什么?尤其是周瑜和諸葛瑾,還能不能愉快地玩耍了?
九、玉的字詞羅列
璞、理、琢、璧、琮、珪、璋、琥、璜、玦、環、珠、玩、瑕、玷、瑾、瑜……
璞玉渾金、完璧歸趙、珠聯璧合、日月合璧、中西合璧、尺璧寸陰、環環相扣、玩物喪志、瑕不掩瑜、潔白無瑕、白圭之玷、魚目混珠、買櫝還珠、有眼無珠、懷瑾握瑜……
十、最后的話
漢字本來有組織,成體系,字典把一個個的字割裂開了,斬斷了彼此間的聯系,學起來很費勁。
漫漫歷史長河中,有些字的用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了解本義,讀起古文來很費勁。
本文試圖建立漢字的內在聯系,還原字的本義,讓學習漢字更輕松有趣。
聲明: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