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想做的事》:4個步驟,從0-1帶你找到真正想做的事


今年我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就是探索自己。


為什么要用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來做這件事?


因為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感覺,對現在的工作生活感到不滿,但又不知道該做點什么,或者這也想做、那也想做,一身力氣不知往何處使。


最終的結果可能就是,不停地抱怨當下但又一直迷茫徘徊不前,或者看別人做得好就自己也想做,總想著追風口,結果卻總喝西北風。


向內求,能讓我們找到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定海神針”。不管外界如何變化,各個行業如何興衰更替,我們總能知道自己該往何處發揮能量。


關于探索自己的文章,今年也已經寫過幾篇,比如用一年時間重生,宮崎駿電影引發的對“人生紅點”的思考。


今天主要來講講最近很火的這本書——《如何找到想做的事》。這本書用更系統、也更簡練的方法教我們怎樣找到自己。


接下來讓我們用4個步驟,從0-1快速找到自己想做的事。這本書我也是一邊讀一邊在我的印象筆記上寫寫畫畫,希望屏幕前的你也能動手寫起來。




第1步:先找到“重要的事”(人生價值觀)


很多人以為“想做的事”就是“喜歡的事”,其實并非如此。


比如你特別喜歡編程,但這份IT的工作卻讓你一直加班,沒有自由的時間、沒有精力陪伴家人。


但你本身是一個把自由和家庭放在人生首要位置的人,那么這份IT的工作便無法讓你達到理想的生活狀態。你就會疑惑,自己到底是為了什么在工作?


為了什么而工作?就是“重要的事”。


它代表了你的人生價值觀,所以這是我們首先要找到的。


現在,動筆寫下來:你最看重的價值觀是什么?找5個關鍵詞來描述它們。


比如:權力、冒險、挑戰、變化、舒適、創造、家族、快樂、健康、獨立、平和、安定、親密、公平、熱情、活在當下、富裕……


以價值觀為中心工作,就能一直保持工作的動力。


但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你要辨別哪些是你自己真正的價值觀,哪些是虛假的價值觀。虛假的價值觀就是你覺得自己“應該這樣生活”,這是父母和社會等外在世界無形中強加給你的“別人的價值觀”。


如果你想一直有動力地去工作,那么就要努力滿足自己的期待,而不是滿足別人的期待。


當你挑出符合自己價值觀的關鍵詞后,你會發現可能有非常多。這時候要做一些歸納,把一些類似的詞合并到一起,分成一組。


比如熱衷、專心致志、沉迷、認真、集中這幾個詞,就可以歸納成“熱愛”。


將所有的關鍵詞歸納為5組,然后將最終的5個詞進行優先級排序


以我找到的自己的人生關鍵詞為例,我的5個詞分別是:簡單、成長、自由、靈性、創造。


簡單生活可以釋放我的靈性,專注于精神世界;注重內在能讓我進行自我認知的探索和成長,從而可以進一步使我獲得心靈和生活的自由;最終我便可以實現自由地創造,留下屬于我的作品。


所以,我按優先級排序后的人生關鍵詞如下:

(我的5個人生關鍵詞)


你找到的這些關鍵詞里,有一些是“人生目的”,有一些是“工作目的”。


接下來,我們要找到屬于“工作目的”的關鍵詞。


你可以問問自己,我特別想把哪些價值觀傳遞給其他人?或者回憶一下,自己過去經常想給別人傳遞什么樣的價值觀?


比如作者的工作目的就是“熱愛”,讓更多的人熱愛生活。


他發現自己特別喜歡鼓勵別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或者看到有人有非常厲害的長處但沒發揮出來,他就會忍不住想要告訴他:你可以在這個方面努力。


因為他找到了“熱愛”這樣的工作目的,所以他成為了一名幫助別人進行自我認知的導師。


而每當他收到別人對他的感謝,聽到別人說“多虧了你的方法,我的人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他都會覺得特別的滿足。


當你找到了對自己“重要的事”,所有的選擇都圍繞你的人生目的和工作目的來展開,就會收獲意想不到的自洽、快樂和滿足。


第2步:找到你“擅長的事”


找“擅長的事”也要放在“喜歡的事”前面。


這是為什么呢?


比如有的人特別喜歡讀書,于是就去了一家出版圖書的公司。結果卻發現,雖然天天跟書打交道,但工作內容令自己極度痛苦。


因為你喜歡讀書,但并不一定擅長跟別人打交道。你喜歡一個人安安靜靜獨立地做事情,但這份工作卻讓你必須要跟別人合作,那肯定就會痛苦。


但如果你先了解了自己擅長什么——比如擅長獨自完成任務——那你就可以在各種喜歡的事情中選擇可以獨自完成任務的工作內容。


“喜歡的事”幫我們解決的是“做什么”,但“擅長的事”幫我們解決的是“怎么做”。


只有把這兩者結合起來,我們才能知道“自己最適合用什么方式來做喜歡的事”。


現在,找出自己的10個才能吧。


比如,比如擅長觀察別人、行動力很強、能夠換位思考、擅長總結提煉、樂于號召周圍的人行動、擅長聆聽、善于鼓舞他人……


你可能覺得很難找出自己的長處,那是因為我們總認為“擅長的事=成功的事”,你覺得其實自己也沒有做出過多大的成就。


但其實“擅長的事=令我們感到充實的事”。問問自己,在迄今為止的人生中,覺得充實的體驗是什么?因為做擅長的事會讓我們覺得快樂和滿足,相反,讓我們感到疲憊不堪的通常就是不擅長的事。


找到10個才能后,你會發現,你的才能有可能會成為長處,也有可能會成為短處。


比如“深思熟慮”這個才能,它會讓你規避一些風險,但是也有可能讓你在沒有判斷標準的情況下陷入無限糾結。


所以找到才能之后的下一步,就是回憶一下自己曾經做出的成果是在什么情況下、什么條件下做出來的,從而讓你的才能變成了一件好事發生


比如你當時所處的環境有什么特點?你具體采取了哪些行動?你經過怎么樣的思考采取了這些行動?當時的動力是什么?等等。


挖掘出這些以后,你就可以寫一份《自己的使用說明書》


寫完后你就清楚了,自己在什么條件下,能夠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才能做成一件事。


(《我的使用說明書》截取)


第3步:找到“喜歡的事”


終于到了找到“喜歡的事”這一環節。


這個相對比較簡單,我們都知道“喜歡的事”其實就是我們感興趣、有好奇心的領域


比如動物、農業、電腦、音樂、設計、戶外運動、汽車、金融、化學、市場營銷、營養學、烹飪……


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有沒有即使花錢也想學習的領域?平時特別喜歡看什么類型的書?迄今為止有沒有特別喜歡、特別想感謝的工作?


但是找“喜歡的事”時,要特別注意我們會經常陷入的一個誤區,就是我們可能會把“有用”來作為選擇的標準。


有時候我們潛意識里會覺得我們喜歡的事“沒用”,從而舍棄了這件事。


但如果我們的全部行為都用“這件事有用嗎”來作為篩選標準,就會錯誤地遺漏掉我們的熱愛,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失去幸福的機會。


找到喜歡的領域后,第3步就完成了。


接下來就到了最激動人心的一步了,找出“你真正想做的事“吧!


第4步:整合重要的事、擅長的事、喜歡的事,得到“你真正想做的事”


先給你一個公式:


(喜歡的事?擅長的事)?重要的事 =真正想做的事


前面我打了一個括號,因為首先我們要把“喜歡的事”和“擅長的事”做一些排列組合


比如你喜歡自我認知,并且擅長歸納總結和演講,那么你想做的事就可能是將自我認知的信息整理成體系,并進行闡述,傳授給其他人。


這么一番排列組合后,你會列出非常多想做的事。


接下來,就是通過第1步里你找到的“工作目的”,來篩選出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這些想做的事里哪些是跟工作目的相關的?你想從別人那里收到怎樣的“謝謝”?


把這樣的條目篩選出來,你就得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啦!


(我的“真正想做的事”)


寫在最后:


通過自我探索,找到發揮自己能量的地方,你的人生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現在開始,馬上放棄為了將來而工作的想法吧。


只有不再為了將來而活,認真對待現在最想做的事,才能收獲沒有遺憾的精彩人生。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