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外地,只要你遇到一個看上去還算體面的淶源人,他十有八九曾經是一中人。一中之于淶源,相當清華北大之于全國,是全縣人們心中的知識圣地。
? ? ? 我媽在一中教書,在我最早的模糊記憶里,東塔下她教我寫字,教室前她教我騎小三輪車,操場上她陪我跑步,我穿一條紅色運動褲,猴皮筋松了,跑著跑著往下掉,耳邊總是有她的提醒:提褲子啊,提褲子!(真是的,她怎么也不給我換一條猴皮筋呢。)老師們喜歡逗我,一個姓李的男老師有一個和我差不多大的兒子,他抱著我,說這是老公公在抱兒媳婦。
那時候教室極為簡陋,墻體松動,無聊的我就用棍子往教室里捅,和里面的學生展開拉鋸戰,等老師出來查看我早就跑的沒影了。我弟弟更是頑劣,我媽在上課,他提著鞭子和懶老婆子一腳把門踹開,說,媽,我肚里饑!
后來,我和弟弟先后考進一中,開始住在后勤小院,我聽的最多的事情是伙房被盜,或者發現假飯票。這種事情不能張揚,竊賊至今都沒抓著。他們分析,一定是高三或者補習班的學生,為了復讀鋌而走險。高考太艱難,有姐弟倆經過八年高考抗戰,也不知道最后考上了沒有,反正那弟弟留著山羊胡子,已經有了仙風道骨的勁頭。
學校沒有下水,全部是旱廁所,上廁所需要走很遠的路,還需要排隊。后來我們搬到家屬區,挨著一個教物理的男老師,墻壁不隔音,我晚上總是聽到暖壺灌水的聲音,因為學校統一供應開水,他沒必要自己燒水,經過仔細分析我才明白,他把暖壺當尿壺用,然后我看到他打開水時順便把尿倒到水房下水口,真是神不知鬼不覺。
夏天淶源舒服,冬天卻很寒冷,需要在教室里生爐子。學生們除了學習,還要抬煤,打掃衛生,生爐子。記憶中,爐子在教室后面,對前排的學生來說,只是個精神安慰,取暖基本靠抖。除了冷,還有餓。晚自習時,后排的學生就用爐子烤白天吃剩下的饅頭,趁老師不注意擰著小口吃。前排的不敢過去,急的直咳嗽。冷成這樣,我們仍然要晨跑,洗臉不小心打濕的頭發凍住了,它們在刺骨的北風里嘩嘩作響!跑著跑著,天就亮了。
學生們打了飯,就地蹲著吃,一般倆饅頭,一兩糊糊,一份菜的配置,一天一塊錢就夠了。就是這每天一塊錢,很多家庭都覺得是不能承受之重。有的學生家遠在淶源的深山里,家長走了一天一夜才來到一中給孩子送錢。他們眼睛通紅,用干枯毛糙的手解開布包,把里面的毛票子鋼镚子統統抓出來,鄭重的交到孩子手上,叮嚀幾句,枯瘦的背影很快消失在泰山宮的門洞里。
一代又一代的淶源人用從土里刨出來的錢,供養者他們的孩子在一中完成階層的轉變,通過高考的獨木橋,實現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