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每天坐在家里,心如死灰,反復問自己這幾個問題:要不要復讀?為什么復讀?不復讀要做什么?如果復讀還要不要繼續學這個專業?如果換專業學什么?我喜歡什么?將來想做什么?
從知道落榜這個消息到現在已經有些日子了,發榜那天我坐在電腦前盯著屏幕愣在那里足足一個上午,內心一直不能平靜,我想不通為什么會是這樣的結局。直到現在也是。
不過我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悲傷難過,只是有一點兒不甘心而已。我時常在想,令我產生這種情緒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沒考上喜歡的大學?還是沒學喜歡的專業?好像都不是。我又想,如果考上了我會不會比現在開心一點兒?好像也不會。我懂了,落榜并不是讓我產生這種情緒的罪魁禍首,產生這種情緒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這些年的努力沒有得到預期的回報。假如得到了我想我也不會很開心,只是心理上會平衡一點而已。
我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幾個關系還不錯的朋友,他們給我的建議很一致,都是建議我復讀。這條路我也有想過,我問自己為什么要復讀?或者說我想從復讀中得到些什么?不復讀這些東西能不能得到?我想不出更好的答案,能想到的只是那一張大學文憑。
我覺得我們無論做什么都要首先搞清楚背后的動機是什么,很多時候背后的動機并不是你想要的這個東西。比如說你找對象是為了對象嗎?當然不是,是為了戀愛啊!你去吃飯是為了米嗎?是因為餓啊!你去訂機票,是為了機票嗎?明明是為了去目的地啊!所以,所有的動機都可以理解為自己的需求,而做什么只是載體,我們要通過這個載體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那么,我想要大學文憑背后的動機是什么?可能是為了將來可以發展的更好。可是沒有大學文憑就一定發展不好了嗎?我不確定。大學文憑這個東西在我看來重要,但也沒有那么重要,我一直堅信實力才是第一位的。
前幾天跟我媽聊天,我媽說如果復讀可以讓我自己選一個喜歡的專業,那一瞬間突然有點兒激動,我只喜歡兩個專業,這是我很久之前就想明白的事,我也很慶幸自己這么年輕就很清楚自己到底喜歡什么。
好多公號作者都寫過關于高考選專業的類似文章,他們的觀點無非都是“選喜歡的專業比選好就業的專業更好”,我覺得他們說得沒錯。可是,我喜歡的專業就一定適合我嗎?我始終覺得無論是選專業還是選工作甚至是找對象,適合永遠比喜歡更重要。
記得曾經跟一個朋友聊天,她問我將來想做什么有什么夢想,我跟她說了,然后她立馬特別驚訝的看著我,說我這個想法不現實。我不懂,也許很多人認為做個穩定的工作,務實一點,這是現實。
但我不這么認為,我認為真正的現實是我們明知道這個很難,可我們依然在某個深夜的凌晨,某個破曉的黎明,某個站臺,某個街角……決定再一次去重蹈覆轍,甚至不管是否會頭破血流。
嘮嘮叨叨說了這么多,你現在問我認為文憑重要嗎?肯定還是重要的,舉個不恰當的例子,這就好比找對象,顏值就好比是文憑,性格人品工作和經濟實力就好比是個人實力,在沒有互相了解的情況下第一次見面你最先看到的什么?是顏值。也許你會說性格人品這些也重要,沒錯,但是第一次見面你往往了解不到這些。
剛才我雖說我學歷重要但實力往往更重要,即便這樣,我還是不得不承認,學歷高的人要比學歷低的人更輕松容易找到更好的工作。可學歷低就一定沒出路嗎?在我看來也不是的,但一定要付出更多辛苦更多汗水。
前些天跟一個寫作的朋友聊天,聊到這件事,我想問問她的看法,她只對我說了一句話:“我寫作這么多年,所有讀者看我的文章從來都是看我寫得怎么樣,卻從沒有人問過我學歷多高是什么大學畢業的。”我好像突然懂了些什么。
記得之前寫過這樣一句話:“有時候我覺得成長是一件特別殘酷的事情,它會把你曾經覺得在意的,感動的,覺得快樂的東西全部從你身邊拿走,然后不給你留下任何讓你快樂的東西,讓你心如死灰,告訴你這叫不卑不亢。”
然而……不管我最終做什么樣的選擇,有沒有做喜歡的事,從事喜歡的職業,我都會告訴自己:一定一定要比昨天更加努力一點兒,一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