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讀書筆記》中的讀書筆記定義為:記錄一本書中有意義的信息且對其重組,并寫出自己的疑問,理解,與應用。在《為什么要記讀書筆記》中講了讀書筆記怎么幫你學的更快,學的更好。這篇文章,就好好講講怎么記讀書筆記。
雖然表面上是講如何記筆記,但本質上講的是如何閱讀一本書。這篇文章是“新手友好”的,是一份清單。
第一步:先驗假設
1. 寫出全出重點:一句話總結
通過前言,緒論章,目錄,后記判斷出重點,并用一句話寫出預判的全書內容。
例如,《程序員的思維修煉》(下文簡寫為《程》)這本書通過目錄判斷出的重點為:如何從新手修煉至專家。如何判斷的呢?第二章的內容為新手與專家的定義;第三章為第四第五章提供了背景,都與大腦相關;第六章至第八章都與大腦沒什么關系,是一些實踐技巧,例如sq3r, 思維導圖;最后一章為超越專家,更印證了全書的脈絡。
2. 寫出全書架構:邏輯層次
寫下重點后,再以重點為核心,以具體章節為內容,整理出全出的邏輯架構。邏輯結構無非就是并列,因果,總分,對比等等。
例如,《程》這本書的全書邏輯架構為。
然后,就可以決定閱讀順序和閱讀策略了。
例如,我的閱讀策略就四天讀完。第一天讀緒論和第二章;第二天先讀第一個組塊:先讀一部分認識大腦,再讀利用大腦調試大腦,因為我對目錄中“右腦”這個概念很不友好,所以先抽樣看看有關大腦作者如何寫,再決定怎么讀;第三天讀第三個組塊,行為層的具體技巧;第四天看比較少的最后一章,再總的看一遍。
3. 寫下疑問:成功,動機與目標
帶著問題讀書會讓讀書的目標更具體,這也滿足了SMART原則。目標為什么那么重要詳見《成功,動機與目標》這本書。
例如,我對《程》這本書的疑問有:
(1) 新手和專家的本質區別是什么?
(2) 如何針對本質的區別作出改變?
(3) 新手到專家中間的階段是必須經歷的嗎?
但事實是,這本書對于這些我想知道的問題并沒有寫的很透徹,因此我讀了《人是如何學習的》。
4. 每一章
在讀具體某一章前,也要先知道這一章的重點。判斷方法和判斷全書的方法一致,但判斷信息的來源不同,那么重點可以從何獲得呢?
(1) 前一章沒解決的問題
(2) 這一章的目錄
(3) 這一章的章前簡介和章后總結(不是所有書的都有,例如《程》每節后都有小總結,但并沒有章前簡介)
(4) 書后測試題
第二步:筆記流與理解
1. 筆記流:簡潔,關系
筆記流指的是邊讀邊寫,當然有一種觀點是讀書時不要記筆記。我認為這因人而異,因書而異。例如,讀《程》這本書,我只是在kindle上highlight,并沒有記筆記流。highligh有什么用呢?后面`再說。
關于筆記流記住兩個關鍵詞就可以:簡潔與關系。
(1)簡潔:寫下觀點性內容,能用單詞就不用句子,這樣會降低可讀性,但有利于信息接收。
(2)關系:用圖標示出內容間的邏輯關系。
下圖是《如何高效學習》的部分筆記流。
2. 回答疑問
3. 記錄疑問
讀的時候還會產生新的疑問,這些疑問不應存在大腦工作記憶中,而應存在大腦外部,記錄下來。
4. 寫下理解
這一步并不對所有書都是必要的。對于一些抽象的內容,這一步很重要。例如,對于一個數學公式,每個參數的意義是什么,每個參數的變化會導致什么樣的結果,公式的定性理解是什么,公式和哪個學過的“已有知識”相像?(這些問題的本質是對于新手數學學習者的學習清單。)
第三步:后驗整理
1. 信息重組
根據筆記流,或者根據書上自己標注的highlight,把信息組織成自己習慣的信息架構,并把詞語擴充成句子,信息重組就完成了。這里需要注意兩點。
(1) 組塊
信息是以如何存儲在大腦的?是組塊。組塊就是“最小知識”,而且我認為組塊的容量是因不同人對不同知識的積累程度而異的(關于組塊,詳見wiki)。這也是為什么要用卡片記筆記的原因之一,但這篇文章暫且不談卡片筆記法,雖然這是非常好的方法。
(2) 組塊間的結構
文字筆記展現出來的知識結構(組塊的機構)是線性的,這是不可解決的。因此不要被筆記上展現的結構束縛了思維。這也是思維導圖存在的意義之一,即使這個意義也不足以構成讓我用思維導圖的原因。在文字筆記中,表現結構的方式就只有標號了- 1, 2, 3 ;1.1, 1.2, 1.3; (1), (2), (3) ...
2. Big Idea
Big Idea就是對所讀內容最抽象地一個總結,對全書重點內容的最具體描述。Big Idea對于學習至關重要,無論是對于一本書,還是對于一個學科。例如,數理統計的big idea是,如用概率描述一個斷言為真的可能性;金融衍生品定價的big idea是,利用金融角度的風險中性定價,這等價于數學角度的價格為鞅過程;機器學習的big idea是,利用已知數據(訓練集),利用不同算法得出具體模型的參數,再利用獲得具體參數值的模型對新數據進行“預測”。
《程》這本書的Big Idea是,利用行為上的一些學習技巧(SMART目標,SQ3R讀書法)和對大腦特性的開發,利用與調試(先森林再樹木,隨時記錄想法,散步放松,避免認知偏見,避免時代影響)升級技能等級。
當然,big idea并不是每次都能寫出來的,如果寫不出來也不要慌。因為這只說明你沒學明白,繼續深入學習就可以了。
第四步:信息拓展
1. 深度
這個概念是誰發明的?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這個概念為什么要寫成這種形式?
例如,《成》這本書可探究的背景是,作者是什么人,強項弱項在哪里。德雷福斯模型是誰發明的,為什么發明,有什么缺陷(確實有缺陷與批評, 詳見wikipedia)。
例如,《改變》這本書的作者是學醫的,因此我認為這本書中有關臨床治療的例子最有價值,且值得一讀。
2. 廣度
橫向的信息有什么。《成》這本書設計的內容有很多,有大腦,有學習技巧,有行為技巧,因此可以進行主題閱讀,并且把主題閱讀得到的筆記穿差在這本書的筆記中。例如在《成》的筆記中,我提及過《成功動機與目標》,《人是如何學習的》,《如何高效學習》等。
3. 內化
在陌生概念或定理旁寫下例子,畫出圖。這是個內化的過程,抽象到具體的過程,幫助知識內化的過程。在學數學物理等抽象學科中會用到這個方法?!冻伞愤@種書本身寫的就很形象的書沒必要進行這步。
第五步:自我檢測:費曼技巧
費曼技巧指的是,在紙上先寫下一個概念,然后假裝給一個什么不懂的人講這個概念,把講解步驟寫在紙上。
注意,費曼技巧不是學習方法,只是檢測方法。也就是說,通過費曼技巧只能知道自己哪不會,而不能通過這個過程真正學會一個概念。如果檢測出自己不懂,就應馬上把不懂的問題記錄在筆記上。
那如何學會呢?如何像費曼一樣用簡單的語言給零基礎的人講懂呢?這又是個新問題了,以后再寫。
第六步:信息應用
1. 筆記中的體現
自己舉出所學內容的例子。例如,在上文中,有關big idea的內容就是自己寫出來的,而不是從書上抄下來的。
2. 其他行為中的體現
學習的目的是什么?是用。而且用是內化知識的最好手段。例如,我寫這篇《如何記讀書筆記》的文章,目的之一就是發覺自己“記筆記”的缺陷,利用的是“費曼技巧”。
第七步:整理成文
把上面的所有內容整理好,符合我定義的讀書筆記就形成了。坦率的說,回顧我前面的讀書筆記,沒有百分之百符合這個定義的讀書筆記,但這也是寫這篇文章對于我的價值所在。
第八步:筆記指針
用一句話總結筆記的內容,并當作標題。這個過程是chunking(構建組塊),也相當于給一個信息建立一個指針,便于未來自己調用(復習)。注意,指針是C++等編程語言中的一個數據類型,上面那句話利用的是隱喻,上面那句話本身就是對《程》這本書中“利用隱喻”這個知識的應用。
-完-